國家醫保局:首次實現全國統一醫用耗材編碼、骨科植入類耗材編碼將發布……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郭婷) 9月12日,國家醫保局舉辦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規則解讀直播活動,圍繞已完成分類調整的血管介入支架等7類耗材進行解讀。
“優化調整后的耗材分類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各類耗材功能特征,解決了‘識別難、區分難、管理難’等問題,進一步提升醫保管理的標準化和精細化水平。”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副主任趙秀竹表示。
記者在活動上獲悉,上海等地區已率先落地7類醫用耗材新數據庫,其他省份也在加快推進中,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全面落地實施。此外,國家醫保局將繼續推進其他類別耗材醫保通用名修訂優化工作。目前,骨科植入類耗材編碼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續將適時發布。
首次實現全國編碼統一為價格監測提供支撐
長期以來,醫用耗材規格型號雜、產品更新快、涉及企業多,市場上普遍存在“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現象,導致醫用耗材難識別、難區分,大大增加了醫保和醫療管理的難度。
為破解這一難題,國家醫保局持續推動醫保醫用耗材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工作。2019年6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醫保醫用耗材編碼規則和方法》,構建通用編碼體系,按學科、用途、部位和功能等,形成17個一級分類,174個二級分類,1046個三級分類,8962個耗材材質、規格分類。
2022年3月,醫保信息平臺在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上線,醫保醫用耗材信息數據庫同步在全國落地應用。
“該數據庫的落地應用標志著全國醫保醫用耗材有了‘通用語言’,有利于實現縱向全貫通、橫向全覆蓋。”趙秀竹表示,縱向上,支撐各級醫保部門間的信息數據聯通、互認,提供數據標準根基;橫向上,為招標采購、支付結算、價格監測、基金監管等醫保各項業務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在價格監測方面,醫保醫用耗材分類代碼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前,我們需要通過關鍵詞篩選出所有名稱相近的產品,再對產品的注冊證和說明書進行逐個審核,根據植入部位、產品材質和產品特征等相關信息判斷是否為同一類產品,之后才能開展價格監測,費時費力。”國家醫保局價采中心的鄧文艷說,而在醫保醫用耗材分類代碼應用后,這些產品有了統一的單元號(即分類代碼),也有了統一的單元名(即醫保通用名),只需要在數據庫中搜索代碼,就可以實現對同類型產品價格的精準監測。
她介紹,該中心已對臨床使用量大、社會關注度高的重點耗材開展價格監測,排查出顯著偏離監測結果的異常值,督促企業糾正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推動價格回歸更加公允的區間。“未來將繼續深化耗材編碼在價格監測中的應用,并探索醫保通用名和分類的協同使用,推動建立多維度的高值耗材綜合價值評價體系。”鄧文艷說。
7類耗材完成分類優化支持創新且尊重臨床
今年4月,國家醫保局印發《關于公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類醫用耗材分類與代碼及醫保通用名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明確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吻(縫)合器及附件、人工器官組織及配套材料、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植入式心臟節律管理器7類醫保醫用耗材分類、代碼及醫保通用名已完成優化調整。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項目組負責人翟夢媛參與了分類調整工作,她指出,分類調整工作,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鼓勵醫療器械領域的技術創新,為具有顯著臨床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提供了清晰、規范的分類路徑;另一方面,重視臨床實際所關注的產品特征,廣泛邀請臨床專家參與,確保分類結果緊密契合診療實踐,便于醫療機構精準選用、高效管理和規范應用。
“對于在藥監部門已有產品注冊備案,但在醫保醫用耗材編碼數據庫中無合適分類對應的產品,予以新增相關分類、特征或材質。”翟夢媛說。
以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為例,《公告》包括植入式單腔心臟起搏器、植入式雙腔心臟起搏器、植入式三腔心臟起搏器、植入式無導線心臟起搏器4個醫保醫用耗材分類。
記者在活動現場獲悉,植入式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是心臟起搏領域的革命性技術,可通過微創方式經靜脈植入心腔內,具有無切口、無囊袋、無導線的優勢。本次分類調整將“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單獨分類,充分關注了技術創新,為使用傳統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靜脈通路缺失、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據悉,國家醫保局正在建立健全醫保醫用耗材分類的動態調整機制,力爭常態化、機制化推進相關工作。“目前,骨科植入類耗材調整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續將適時發布。”趙秀竹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醫保局表示,對于創新產品,在醫保醫用耗材數據庫的各大分類下,都預留了“其他”這一類別,為目前暫時沒有明確的創新產品提供了臨時性的賦碼通道,保障其能夠及時獲取代碼,及時應用于臨床收費和支付。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