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了子宮內膜息肉怎么辦
子宮內膜息肉是生長在子宮腔內壁的良性贅生物,由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過度增生形成,外形像“小肉疙瘩”,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數量有單發或多發,質地柔軟,多數有蒂與宮壁相連。
認識病因?了解癥狀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因素有雌激素水平過高、孕激素相對不足的激素失衡,炎癥慢性刺激子宮內膜,多次宮腔操作(人流、診刮等),以及高血壓、肥胖、遺傳傾向等。發生機制為雌激素過度刺激引起子宮局部內膜血管和腺體異常增生,形成帶蒂的突起物。好發于30~50歲的育齡女性。
可能的癥狀有月經異常,包括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月經量增多(可致貧血);不孕(占不孕女性的15%~25%)、反復流產;同房后出血、絕經后出血;以及焦慮、反復就醫等心理表現。絕經后新發息肉需警惕惡變可能(惡變率為0.5%~3%)。子宮內膜息肉若長期不治療可能繼發感染。
科學診斷?規范治療
子宮內膜息肉診斷首選陰道超聲,最佳檢測時間為月經結束后3~5天。表現為宮腔內高回聲團塊,可見血流信號。宮腔鏡檢查可同時取活檢,需要鑒別活檢組織是否為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癌、流產殘留物等。子宮內膜息肉的輔助檢查有病理檢查(明確性質)和激素水平檢測等。
治療原則應根據癥狀、生育需求和息肉性質決定。對于無癥狀的小息肉(<1cm),一般觀察即可,患者應在3~6個月復查超聲。藥物治療有孕激素(地屈孕酮等)、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曼月樂環)及中藥等。對于較大的息肉(>1cm),建議選擇宮腔鏡息肉電切術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約為15%。
積極預防?定期檢查
以下措施可以預防子宮內膜息肉。調節內分泌,維持正常體重(BMI為18.5~23.9);避免濫用雌激素類保健食品;科學避孕,盡量避免人流,減少宮腔操作;宮腔操作后適當進行抗炎治療;高危人群(肥胖、高血壓等)每年進行婦科檢查;異常出血及時就診;堅持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減少高脂飲食;科學管理慢性疾病(如控制高血壓)等。
子宮內膜息肉自行消失的概率極小(<5%),絕經后息肉可能會萎縮。建議育齡女性積極治療并定期隨訪,通常術后1~3個月即可懷孕。另外,豆類植物的雌激素對人體影響微弱,食用豆制品不會誘發子宮內膜息肉,正常食用無影響。
子宮內膜息肉就像子宮里的“不速之客”,多數為良性,但可能會擾亂正常生活。建議通過科學診斷、規范治療和有效預防,進行妥善管理。
(責任編輯:曲雪潔)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