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聽診器,究竟能聽到什么?
被醫生拿著聽診器按在背上,既緊張又努力地聽著醫生的指示:“呼氣-吸氣-呼氣-吸氣”是不少人童年的回憶。
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好奇過,醫生從聽診器里究竟聽到了什么,醫生怎么就能通過聽診器里的聲音進行診斷呢?
醫生用聽診器究竟在聽啥?
醫生在聽患者體內的心、肺、腸道等內臟,有沒有在正常工作。如果發現內臟沒在正常工作,那還得想辦法弄清楚它們是怎么了。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心、肺、腸道等內臟在身體中,隔著皮膚,看不見也摸不著,在沒有超聲探測的年代,想要了解內臟的情況,除了開刀,還有沒有別的判斷方法呢?
人們逐漸發現,有些內臟在工作時會發出聲音,如心臟收縮、氣流通過肺部、腸道蠕動等等,雖然很微弱,但仔細聽還是能夠聽見的。通過總結分析這些器官發出的聲音的規律,就能對應地做出診斷,而這就是聽診的基礎。
在聽診器被發明之前,醫生們其實已經采用聽診的方法進行疾病診斷了。不過在早期,大家用的方式很原始:直接將耳朵貼在患者身上進行聽診,這種方法不僅聽到的雜音較多,且有時不太方便。
后來出現了聽診器,利用它則能傳遞和放大患者體內局部的聲音,幫助醫生更清晰地聽到患者體內的聲音,從而更準確地進行評估和診斷。
聽診器的歷史
聽診器被發明出來沿用至今已有200多年,是現代內科醫生使用最古老、最廣泛的工具,它甚至被評價為“人類醫學史上第一種診斷工具”。
1816年,法國醫生雷奈克接診了一位心臟不適的少女,為確定病情,雷奈克需要將耳朵貼在少女的胸口去聽胸腔中的聲音。無奈男女有別,這樣的操作顯然會不利于少女的名聲,雷奈克因此一時難以完成診斷。后來,他靈光一現,用紙卷成圓筒,一端貼在少女胸口,一端貼在自己耳朵上,用這個方法最終完成了診斷。
在此基礎上,雷奈克發明了第一代聽診器。他嘗試了金屬、紙、木等材料,以及不同長短形狀的棒或筒等造型,經過多次試驗,最終制成了長約30厘米、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并將其命名為 Stethoscope,即“胸腔探視儀”,因其形似西洋笛,在當時也被稱為“醫生的笛子”,而中文則更加貼切地將其譯為“聽診器”。
隨后,在不斷改進中,聽診器的聽筒從單耳變成了雙耳,到18世紀末,探頭從喇叭形變為帶薄膜的扁圓形,形成大家所熟悉的現代聽診器雛形。在此后的一個世紀中,聽診器功能變得更加精細,逐漸發展出能采集不同頻率聲音來適用于不同部位或場景的探頭,但其整體造型未再有大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電子聽診器。電子聽診設備能對采集到的聲音進行數字化記錄,便于共享或回顧分析聽診結果,或用于遠程診斷或教學。此外,通過對采集到的大量數據建立數據庫、數據模型等,還能為疾病診斷進一步提供參考依據。
用聽診器能做哪些檢查?
1.心臟檢查。聽診器廣泛用于評估心臟的功能和心血管系統的狀況,如:聽心率,每分鐘心搏次數,心臟跳動的節奏;聽心音,第一到第四心音;聽雜音,有無返流室間隔缺損。
雖然目前心臟有心電圖和心臟彩超,但是使用聽診器成本低廉,能快速地初步進行判斷心臟的節律、強度和是否存在異常。可經醫生初步聽診后,再判斷有無必要進行進一步檢查。
2.肺部檢查。通過聽取患者的呼吸聲音,醫生可以評估肺部的功能和健康狀況,幫助診斷呼吸系統疾病,這包括檢測是否有異常的呼吸音、痰鳴音、干濕啰音等。
相比肺部X光和肺部CT,肺部聽診能夠初步診斷病情和日常通過聽診判斷病情變化,快速且無輻射。
3.腹部檢查。在腹部檢查中,聽診器可用于聽取腹部內臟器官的聲音,例如腸鳴音,這有助于判斷胃腸功能亢進或者是腸梗阻。事實上,腸鳴音是動態的,腹部CT不能替代腹部聽診。
4.嬰兒檢查:在兒科醫學中,聽診器常用于嬰兒的身體檢查,以檢測心臟、肺部和其他器官的發育和功能。
5.聽胎動。胎動也可以用聽診器聽診,不過目前多數已經整合到胎心監護儀或胎兒超聲上,目前已較少使用聽診器聽診。
6.測量血壓。用聽診器進行人體血壓測量的方法叫聽診法,也叫柯氏音法,從19世紀初應用至今已逾百年,是電子血壓計發明之前國際公認的無創血壓測量方法。
想不到吧,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聽診器竟然有這么多功能。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多更直觀、精細的醫療設備被引入醫學檢查中,但聽診器仍是醫生最常用的臨床檢查工具之一。可以預見,未來聽診器的發展必然會逐漸向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安安網供稿)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