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治 擺脫痛經煩惱
女性自十幾歲開始出現的月經,伴隨女性幾十年。一些女性在行經過程中或行經前后,往往會有一些或輕或重的不適癥狀,其中痛經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痛經的分類與癥狀
痛經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癥狀,是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墜脹,有時伴有腰酸,甚至疼痛牽扯至大腿內側,癥狀輕者偶爾出現,不影響工作、生活,癥狀嚴重者可能會伴隨出汗、面色蒼白、腹痛難忍,甚至暈厥等現象,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占痛經90%以上,有時會出現子宮過度前傾前屈或后傾后屈,常常在月經初潮即開始出現,多見于青春期女性;繼發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感染等引起的痛經,以育齡期婦女多見,有時進行性加重,甚至伴有不孕。
從嚴重程度上區分,痛經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痛經。輕度痛經表現為只有輕微腹痛,或者腰酸痛,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種痛經一般不需要治療,只是生活上注意保暖,不要過度勞累即可;中度痛經疼痛程度會加重,可能出現腹痛、腰酸痛、大便不成形等,有時疼痛會牽扯到大腿根部,不能堅持正常工作,往往需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重度痛經的嚴重程度更進一步,表現為腹痛難忍,痛連腰骶部,患者會面色蒼白、出汗,甚至暈厥,需要及時就診,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痛經發生的原因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岐伯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即說明月經與沖任二脈的關系。中醫認為引起痛經的原因有虛實之分,即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指由于氣滯、血瘀、寒凝、濕熱瘀阻等原因,導致子宮氣血運行不暢;如經前疼痛明顯多與實邪有關,或因貪涼飲冷,寒凝血脈,或因情緒不佳,肝氣郁滯;不榮則痛則是指由于氣血虛弱或腎氣虧虛,導致子宮失于濡養,引起不榮則痛,經后疼痛明顯者多與虛有關,或氣血不足,或肝腎失養。
而引發痛經的誘因包括以下幾點:
家族遺傳史 母親患有痛經史的,女兒出現痛經的概率較大;
月經初潮時間 月經初潮較早的女性往往容易出現痛經;
月經量 月經量偏多的女性較易出現痛經;
體質因素 體質較差的女性容易出現痛經,在合理鍛煉改善體質后,痛經癥狀一般可以明顯緩解;
此外,易貪涼飲冷、情緒緊張、多愁善感、睡眠不佳者也容易出現痛經。
明確類型對癥治療
青春期女性痛經且癥狀較輕的,隨著結婚生育后,子宮的位置逐漸調整,有利于月經血的排出,痛經癥狀往往會自然消失,可不必治療;痛經情況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者應積極查找確切原因,及時治療。
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以止痛、鎮靜為主。對于情緒容易緊張的患者,可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消除緊張和害怕情緒;患者日常應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注意保暖,適當鍛煉,增強體質;疼痛不能忍受時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進行治療。而繼發性痛經的治療的重點是通過藥物或手術方法治療引發痛經的盆腔器質性疾病,以改善痛經癥狀。
不管是原發性痛經還是繼發性痛經,中藥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緩解疼痛,如可以用黃芪、生姜、大棗、當歸、白芍、玫瑰花代茶飲,或者口服中成藥如艾附暖宮丸、元胡止痛滴丸、舒肝止痛丸等。
同時,部分中藥外治法也可有效緩解痛經,如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耳穴壓豆、按壓合谷穴以及針灸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需特別提醒的是,這些中藥外治方法都需要由專業醫師操作,以免造成感染或者暈針等情況。
此外,患者還可以再在醫師指導下,用溫熱的藥包、鹽袋、蠟袋熱敷小腹或腰骶部;或在溫水中添加艾葉、花椒、當歸、伸筋草、紅花等中藥材,每天泡腳15~20分鐘,至身上微微汗出即可,以配合解決疼痛。
重視預防緩解癥狀
對于痛經來講,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在生活、飲食等方面都要格外注意。
注重保暖 行經期間和前后都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經期感冒;如出現劇烈性痛經,應先保暖,再進行解痙鎮痛劑等藥物治療。
講究衛生 注意經期衛生,保持陰道清潔。經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嚴禁經期性生活。
科學就醫 積極正確地檢查和治療婦科病,月經期應盡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婦科檢查及各種手術,防止細菌上行感染。患有婦科疾病,要積極治療。
調適心情 調暢情志,保持精神舒暢。學習相關生理衛生知識,減少和消除恐懼情緒。
控制飲食 經期禁食冷飲及寒涼食物。可適當多飲用熱牛奶。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熱牛奶可以緩解痛經。
加強鍛煉 可適當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可以選擇瑜珈、有氧操等,伸展和放松等動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經,有助于緩解經痛癥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