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病魔 有人訴說 踏著荊棘 有人可依——寫于《40例精神科敘事護理實踐》出版之際
編輯推薦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截至2021年底,在全國數據庫里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人。為了保障這一群體的基本權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逐步將精神衛生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已于2013年5月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對社會、政府還有每個公民關于精神衛生相關工作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也為部門之間的協作及全社會關注的精神衛生問題奠定了法律基礎。
2021年6月,為加快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與保障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共同編制了《“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其中特別針對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因該疾病的特異性癥狀、強制治療及污名化、病恥感等的影響,往往存在嚴重的心理負擔,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需求。他們在憤怒的時候需要疏泄,恐懼的時候需要安撫,失望的時候需要鼓勵,被迫治療的時候需要理解,痛苦感傷的時候需要共情,孤獨無措的時候需要相伴。而精神科護理人員因工作的特殊性,易缺乏職業安全感;又因世俗偏見與不理解,缺乏職業認同;還因應對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強烈的人文關懷需求的回應能力不足,缺乏職業成就感。此時,敘事護理可作為一劑“良藥”發揮重要作用,讓精神科的護理人員既可療愈患者又可療愈自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邀請北京回龍觀醫院護理部專家、中華護理學會精神科護理專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許冬梅,組織編寫了《40例精神科敘事護理實踐》一書。本書是在醫學、人文、社會綜合背景下,以實際臨床案例為線索,讓讀者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感受敘事護理的魅力與溫度。書中將敘事護理相關理論知識與案例相結合,由淺入深、生動地為讀者講解敘事護理的發展、技術、使用與技巧。書中每個案例都詳細記錄了敘事護理過程、所用方法、技術和臨場應變技巧,并在案例后進行回顧與反思,將案例記錄者當時的心態與思考體會進行詳盡描繪,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進行帶入思考和深度學習。希望通過閱讀本書,可以指導精神科專業人員更好地將敘事護理技術應用于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緩解精神科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負擔,同時增強自身職業歸屬感。(陳曦)
先睹為快
護患溝通的作用與分類
溝通(communication)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送者憑借一定渠道,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并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思想一致和感情通暢的過程。
護患溝通(nurse - patient communication)是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過程,貫穿了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雙方交流的內容是與患者的護理及康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信息,同時包括雙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
護患溝通的作用主要包括:
●溝通是建立治療關系的媒介。
●溝通是影響他人行為的方法,對護理干預的成功結果起著重要作用。
●溝通的本質是人際關系,沒有溝通,就沒有護患間的治療關系。
薩茲 - 霍蘭德 (Seaz-Hollender) 醫(護)患關系模式詮釋了三種臨床上常見的溝通類型,分別為:主動 - 被動型、指導 - 合作型、共同參與型(詳見表)。
在精神科或心理科臨床實踐中,共同參與型的護患溝通模式應用尤為重要。具體而言,這是一種以平等關系為基礎的護患溝通模式,護患雙方都有共同的診療愿望,以平等關系為基礎,雙方積極配合,共同參與。護士和患者共同合作的優勢超過任何孤立的一方,有助于護士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在相互幫助中有效地進行溝通。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