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機制 完善制度 “十二五”醫改開局良好
【壯麗70年 致敬新醫改】建立機制 完善制度 “十二五”醫改開局良好
2012年,“十二五”醫改規劃開局大幕拉開。這一年,醫改逐漸走向破除原有機制體制、觸動既得利益分配格局的關鍵時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由創新機制轉向鞏固完善,公立醫院改革由局部試點向全面推進布局。
“十二五”期間重點工作明確
在2012年1月5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未來4年醫改主要圍繞八個關鍵問題攻堅克難:全面取消以藥補醫理順補償機制、全面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強化新農合風險保護機制合理設置管理體制、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全面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促進醫療機構良性競爭、創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面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創新人才培養和分配激勵機制。同時,在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一是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設。要求繼續鞏固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人群的參保工作。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項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均達到75%左右。改革完善醫保支付和醫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二是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逐步擴大到村衛生室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支持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15萬名以上全科醫生。三是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深化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規范診療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這三方面工作既是對“五項重點改革”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根據新形勢、新要求進行的拓展和深化,充分體現了“十二五”期間承前啟后、攻堅克難的階段性特征及建立機制、完善制度的核心任務。三方面工作的核心是要實現“三個轉變”: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設轉變,從試點探索向全面推進轉變。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速
2012年,為貫徹落實 “十二五”醫改規劃,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油門”進一步加大。
一是加大探索力度,有計劃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制定實施《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年版)》,探索建立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補助及醫院合理控費的科學補償機制。2012年,國家選取311個試點縣的公立醫院作為國家級試點,中央財政補助每個試點縣300萬元,在全國吹響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沖鋒號”。截至2012年7月,全國19個省(區、市)的600多所縣級醫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探索。
二是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推進。2012年,原衛生部對2010年國家確定的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開展現場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對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進行全面評估,為形成向全國推廣的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路子奠定了基礎。2012年,深圳市取消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醫保目錄藥品加成;北京市選擇5家市屬公立醫院,分別在醫藥分開、法人治理運行機制、醫保付費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點;鞍山市公開選聘院長……觸及公立醫院核心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
“四個基本”成效明顯
通過4年努力,2012年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醫改和醫改的“中國特色”。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了“三個基本”,即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基本路徑。在實現路徑上堅持了從基本入手、從基層改起、從基礎做起。
在重點突破上,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在政策設計上,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在組織實施上,堅持建立了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推進機制。在改革過程中,堅持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放在首位,努力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群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讓最貧窮、最困難的人群優先得到改革實惠。2012年,醫改各項改革成果突出,“四個基本”成效明顯。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保障力度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2012年,新農合、城鎮居民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三項醫保支出總額達到9000億元。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的報銷水平逐年提高,新農合報銷比例超過75%,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水平達到70%。
基層醫改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完善 新醫改4年,中央財政投入1300多億元,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建設。2012年,有關部門積極協調解決兒童用藥、短缺廉價藥品供應問題,遴選一批基本藥物定點生產試點品種。改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考核制度,全面推行績效工資。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11個省份出臺具體措施。積極推進設置規劃、人員準入、執業管理、業務、財務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安排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由村衛生室承擔。
建立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服務體系 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25元。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60%以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范化管理人數分別達到6500萬、1800萬。將排查發現的所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納入管理范圍。加強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工作。提高流動人口、農村留守兒童和老年人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科學就醫和安全合理用藥。實施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做好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疾病防治。完善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繼續支持農村院前急救體系和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
基本藥物長效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啟動《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制定工作 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其中,2009~2011年中央財政投入補助資金120億元,自2012年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建立了穩定補償機制,每年投入91億元。根據“十二五”醫改規劃和2012年的工作安排,按照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實行動態管理,每3年調整一次的要求,2012年初,原衛生部著手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制定工作。
(作者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改專家)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