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一時的"止痛神藥",如今卻淪為Ⅰ類致癌物!
在醫學發展的長河中,許多藥物曾風光無限,卻因安全隱患而黯然退場。
非那西丁,這個曾被譽為解熱鎮痛界的明星藥物,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其列為Ⅰ類致癌物,這個昔日的“明星藥物”,究竟為何淪落至此?它的興衰歷程,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警示?
非那西丁的發現與合成
非那西丁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合成的乙酰苯胺類解熱鎮痛藥,誕生于1878年,并于1887年在美國上市。
它曾是許多復方制劑的重要成分,如復方阿司匹林,與阿司匹林和咖啡因共同構成了這一經典鎮痛消炎藥的三大支柱。非那西丁的合成過程并不復雜,主要以對氨基苯乙醚為原料,通過與乙酸成鹽提高溶解度與反應活性,再與乙酸酐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兩步即可制備得到。
非那西丁能夠作用于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影響前列腺素的合成來降低體溫,同時還能抑制外周神經末梢釋放致痛物質,從而發揮鎮痛效果。
非那西丁的撤市
然而,非那西丁的輝煌并未持續太久。
自20世紀50年代起,陸續有研究發現非那西丁可導致嚴重的腎損傷,甚至誘發癌癥。1953年,一些歐洲國家發現腎病患者數量激增,經證實這與長期服用非那西丁密切相關。此后,關于非那西丁導致腎乳頭壞死、溶血性貧血以及誘發膀胱癌和腎盂癌的報道不斷出現。面對如此嚴重的副作用,許多國家開始禁售含非那西丁的藥物。1983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也宣布撤回含有非那西丁成分的藥物。
至此,非那西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被更為安全有效的對乙酰氨基酚所替代。對乙酰氨基酚與非那西丁同屬解熱鎮痛藥,但對乙酰氨基酚在安全性上具有顯著優勢。對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臟代謝,其代謝產物對肝臟和腎臟的毒性相對較小,而且在正常使用劑量下,很少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被廣泛應用。
含非那西丁的止痛劑
盡管非那西丁藥片已被停止銷售,但在某些復方制劑中,它仍作為成分之一存在。這主要是因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非那西丁與其他藥物的組合能夠發揮出更好的鎮痛效果。
例如,復方阿司匹林,含有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其中阿司匹林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非那西丁代謝為對乙酰氨基酚,抑制中樞前列腺素合成酶;咖啡因則通過收縮腦血管等來增強鎮痛效果。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作用機制互補,從不同角度作用于疼痛過程,協同增強緩解輕至中度疼痛效果,如頭痛、牙痛等。此外,復方制劑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患者只需服用一種藥物即可獲得綜合效果,減少用藥復雜性和不便性。
然而,這種使用方式也受到了嚴格監管,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同時,隨著現代藥物安全性監測體系的不斷完善,對非那西丁等潛在有害藥物的監管也變得愈發嚴格。
結語
非那西丁,其從備受推崇到被列入致癌黑名單的歷程,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盡管非那西丁已漸漸退出一線藥物的舞臺,但是它的故事將永遠銘記在藥物發展的史冊之中,提醒我們在使用藥物時務必謹慎,密切關注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安安網供稿)
參考文獻:
1.胡水,賴瑢,李厚金,等.非那西丁的合成與復方阿司匹林的主成分分析——推薦一個有機化學實驗[J].大學化學,2021,36(12):133-138.
2.裴新榮,羅飛亞,邢書霞.化妝品中非那西丁的安全評估[J].香料香精化妝品,2021,(03):105-108+113.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