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指南(試行)》出臺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王曉冬) 2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針對0—3歲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窗口期,要求加強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的科學性和可及性,為一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吨改稀窂娬{,通過回應性照護和早期學習機會兩大核心措施,推動家庭、醫療機構與社區形成合力,全面促進兒童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達到最佳狀態。
《指南》指出,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大腦細胞、神經元聯系形成最旺盛階段,80%的腦部發育在此時期完成。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要求基礎上,《指南》確立9次標準化養育風險評估機制,覆蓋新生兒期至36月齡全程,重點監測養育行為、養育環境及養育人心理健康三大維度。通過《3歲以下嬰幼兒養育風險評估表》等進行動態篩查,發現存在視屏依賴、親子互動不足、養育環境單一等風險的家庭將獲得針對性指導。
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主要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提供,延伸至具備條件的村衛生室。醫療機構需配備獨立評估空間及專業兒童保健人員,按標準開展養育風險評估、咨詢指導和養育照護小組活動。
養育風險評估,聚焦9個關鍵月齡節點,通過10類問題識別養育風險,如是否及時回應嬰幼兒需求、是否提供多樣化玩具等,對陽性結果家庭實施干預。
養育照護小組活動,按分齡段設計12次標準化課程,包含健康宣教、親子游戲等模塊,重點培養養育人回應性照護技能。需在嬰幼兒0-1歲、1-2歲、2-3歲階段各完成4次小組活動,每次40-50分鐘,通過“現場示教+家庭實踐”模式強化學習效果。
《指南》引入《心理行為發育標志自評表》,可按月齡核查五大能力發”展,如24月齡需掌握雙腳跳、說簡單句等標志性能力。強化回應性照護,要求養育人通過眼神交流、語言回應、游戲互動等方式,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系。
《指南》嚴控視屏暴露,明確禁止0-3歲嬰幼兒接觸任何視屏類電子產品,2歲以上兒童視屏時間超過1小時,則視為養育環境存在風險。強化養育人心理健康狀況評價,如養育人情緒低落、哭泣、過度擔心或焦慮等,視為存在風險。
《指南》設定三大指標:養育風險評估率、咨詢指導率、小組活動參與率,要求對基層開展人員培訓和技術督導,對篩查發現的發育遲緩兒童建立轉介至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或相應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專項檢查。
《指南》出臺,推動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科學開展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指導養育人形成科學正確的養育行為。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