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喂養評估服務指南(試行)》出臺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王曉冬) 2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嬰幼兒營養喂養評估服務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該政策聚焦嬰幼兒(0~3歲)成長關鍵期,通過建立系統化評估機制、強化基層服務能力、完善轉診干預體系,著力降低兒童貧血率、生長遲緩率及肥胖風險,為全國嬰幼兒科學喂養實踐提供標準化范本。
《指南》明確,轄區內常住0-3歲嬰幼兒及其養育人將納入服務對象,依托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在嬰幼兒滿1、3、6、8、12、18、24、30、36月齡時進行9次系統評估,形成"一人一檔"動態監測體系。
0-6月齡:重點強化母乳喂養指導,明確純母乳喂養每日需達8-10次或以上,混合喂養需精準控制奶量(滿月600-700ml/日,3月齡800-900ml/日);
6-24月齡:建立輔食添加標準,要求每日輔食種類不少于4類且必須包含富鐵食物,同步監測血紅蛋白水平;
24-36月齡:轉向家庭膳食過渡,強調清淡飲食、自主進食及每日400-600ml飲奶量,嚴控進餐電子設備使用。
《指南》對關鍵營養素強化干預。針對6月齡后鐵需求激增的生理特點,將富鐵輔食添加納入強制評估項,明確每日需攝入魚禽肉等動物性食物。《指南》關注嬰幼兒超重率、肥胖率,將防控窗口提前至生命早期。
為保障政策落地,《指南》同步推進基層服務網絡建設。
硬件配置:鄉鎮衛生院須配備專用評估室、體格測量設備及便攜式血紅蛋白檢測儀;
人才培育:每個基層單位至少配置1名經專業培訓的兒童保健人員,縣級婦幼機構承擔技術兜底;
智慧賦能:打通0-6歲兒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生長曲線自動分析、異常值實時預警。
在服務分工上,鄉鎮機構負責初評及常規指導,縣級婦幼機構則承接復雜病例診療,并通過"幫扶帶教+質控督導"提升基層水平。政策還設定7項量化服務指標,包括嬰幼兒營養喂養評估率、6-24月齡輔食添加合格率、嬰幼兒貧血率等。
嬰幼兒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腦和身體快速發育,良好的營養和科學的喂養是促進嬰幼兒體格生長、機體功能成熟及大腦功能形成的重要保障。此次《指南》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在兒童早期發展干預方面邁出關鍵一步,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