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障礙的教育策略:家長該如何跟抽動癥的孩子相處?
抽動障礙,亦稱作“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受環境因素和兒童心理狀態的影響,通常伴隨著多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對于促進患兒康復至關重要。
正確認識抽動癥
抽動癥不僅給患兒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痛苦,也對家庭造成深遠的影響和壓力。與患有抽動癥的孩子和諧相處,并成為他們戰勝疾病的支持者,家長首先需要對這種疾病有正確的認識。這包括對病因、疾病的一般發展過程、影響癥狀加重或緩解的因素,以及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家長應認識到抽動癥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與遺傳、成長環境有關。情緒壓力、過度刺激甚至病毒感染都可能觸發抽動癥狀加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抽動癥孩子是可以治愈的,大多數患兒的預后是積極的,盡管病程可能較長,且對于伴有其他疾病的患兒,治療可能更為復雜。此外,家長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孩子的哪些行為是由抽動癥引起的,并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
保持良好心態
確診孩子患有抽動癥后,家長的反應各異:一些父母可能輕視此狀況,不將其視為真正的疾病,而是認為孩子只是過于頑皮;另一些父母則可能過度擔憂,認為孩子的異常行為將伴隨終生;還有些父母可能會自責,認為孩子的病癥是由于自己的育兒方式不當所致。家長的負面情緒可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可能干擾孩子的治療進程,也不利于孩子情緒和狀態的改善。因此,家長應保持積極的心態,維持情緒的穩定,避免對孩子的狀況過度焦慮,并與醫生合作,成為孩子戰勝疾病的重要支持者。
讓孩子適當了解疾病
許多家長在探討是否應該與孩子討論疾病時,常常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有人認為避免與孩子談論疾病是明智之舉,擔心這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甚至不敢向孩子提及“抽動癥”這個詞;另一方面,也有家長認為應該讓孩子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以便他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首先,對于家長而言,“談病色變”是不恰當的。盡管抽動癥通常在學齡前期或學齡期開始出現,但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家長在正確理解疾病的基礎上,也應當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那些被認為是“奇怪”的行為實際上是生病的表現,就像感冒會導致咳嗽和打噴嚏一樣。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配合治療,還能增強他們在與同學和朋友交往時的自信,避免因擔心被歧視而自我封閉。然而,過度夸大疾病的嚴重性和治療難度,或者過分強調家長為治療所付出的努力和孩子的癥狀,都是不恰當的。這些做法不僅無助于孩子克服疾病,反而可能加劇他們的焦慮。
切忌簡單粗暴
實際上,所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應留意這一問題,對于患有抽動癥的孩子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抽動癥兒童由于其病癥的特殊性,可能會顯得格外“調皮搗蛋”,表現出急躁易怒,甚至說臟話或有攻擊行為。通常情況下,家長會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給予嚴厲批評,但對抽動癥患兒而言,家長必須認識到這些行為是病癥的表現,而非孩子品行問題。責備或體罰孩子可能會刺激他們,導致癥狀惡化,同時也會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形成惡性循環。家長應細心觀察并總結孩子發病的規律,有意識地避免觸發因素,營造一個輕松的家庭環境。若孩子出現攻擊性或自傷行為,家長還需注意保管好家中的尖銳物品,以防意外發生。當然,也不能因孩子患病就過度溺愛,這同樣會導致孩子變得更加任性與固執。
重視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
除了父母之外,兄弟姐妹、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同樣可能對孩子的病情變化產生顯著影響。對于抽動癥患兒的兄弟姐妹來說,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現抽動癥的風險也更高。同時,他們對患兒抽動癥狀的反應和行為,可能會加劇患兒病情的嚴重性,甚至影響其恢復過程。因此,在照顧患兒的同時,家長不應忽視對兄弟姐妹的教育。家長應當將如何正確看待疾病的知識傳授給兄弟姐妹,并指導他們如何與患兒和睦相處,如何妥善應對患兒的抽動發作,避免嘲笑、議論或模仿。如果兄弟姐妹年紀較大且懂事,他們還可以在患兒抽動時幫助其分散注意力和放松心情。此外,如果患兒與祖父母共同生活,同樣需要確保他們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避免過度溺愛和不當的養育方式。
引導孩子配合治療
孩子們天生對疾病、藥物和醫生抱有恐懼,這可能會使治療變得復雜。因此,家長應當積極與醫生合作,確保孩子能夠及時接受治療。鑒于抽動癥是一種長期且易復發的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與醫生共同尋找最適宜的藥物和劑量。對于孩子在治療中出現的任何反應,都應及時與醫生溝通。若孩子表現出抗拒治療的行為,家長應耐心安撫,并鼓勵孩子配合治療。此外,治療抽動癥時,不宜頻繁更換醫生或藥物。在臨床實踐中,我們觀察到一些家長在孩子服用幾次藥物后未見明顯效果,便認為當前醫生的治療方法不佳,從而迅速轉向另一位醫生或更換藥物。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長甚至讓孩子同時服用多位醫生開的藥物,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治療,還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的風險。因此,選擇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于幫助孩子早日康復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抽動癥方面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其療效顯著且副作用較少。以芍麻止痙顆粒為例,該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肝亢風動、痰火內擾型抽動癥。對于表現出脾氣急躁、大便干燥、小便色黃以及舌質偏紅等癥狀的兒童,芍麻止痙顆粒能夠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清火豁痰。患兒在服用后出現嗜睡、失眠、頭暈頭痛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概率較低。
盡管抽動癥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它對患兒及其家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通過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治療,大多數患兒的預后是樂觀的。在與患有抽動癥的孩子相處時,家長應正確理解疾病,保持積極的心態,避免采取簡單粗暴的行為對待孩子,同時重視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并引導孩子積極配合治療。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抽動癥方面顯示出了顯著的優勢,例如芍麻止痙顆粒等藥物在緩解癥狀和確保安全性方面表現突出。通過綜合運用中西醫治療方法,為患兒提供個性化、綜合性的治療方案,將有助于他們早日康復。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抽動癥患兒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環境,助力他們戰勝疾病,迎接美好的未來。(天文)
(責任編輯:常靖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