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射病是啥?又長知識了
長夏時節,容易被中暑侵襲。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其中重癥中暑又被稱為“熱射病”。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群力院區急診科主任朱立群指出,正值“火力全開”的暑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
熱射病,最嚴重的中暑類型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臨床體征為意識障礙、肝腎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力衰竭、橫紋肌溶解及癲癇發作等。
根據發病原因不同,熱射病又被分為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前者主要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中,致使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常見于年幼、年老體弱者或有慢性基礎疾病、免疫功能受損的人,一般為逐漸起病,前驅癥狀易被忽視,1~2天后病情加重,出現神志模糊、譫妄、昏迷等,或大小便失禁、高燒,且有心衰、腎衰等嚴重表現。后者主要由于在高強度體力活動中,機體產熱與散熱失去平衡,而使熱射病驟然來襲,常見于炎夏中劇烈運動的健康青年人,如在戶外參訓的官兵、運動員、消防員、建筑工人等。勞力型熱射病在發病后十幾小時甚至幾小時,就會出現肝腎功能衰竭及橫紋肌溶解,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
從急診角度觀察,易患熱射病的因素有三條,一是個體因素,包括發熱、感冒、胃腸炎、腹瀉、嘔吐、脫水、睡眠不足及肥胖、低血鉀等誘因;二是環境因素,常見訓練場地熱負荷過重、散熱條件差、強烈的太陽直射等;三是組織因素,比如開展與體能不適應的訓練計劃,不科學的訓練和休息周期,身體水分補充不足等。這些因素形成的疊加效應,加大了熱射病的嚴重程度,并影響預后。
現場急救和日常防范有要領
在應對熱射病的措施中,現場救治需遵循“快速、有效、持續降溫”的原則。鑒于熱射病病情重、進展快的特點,因此,緊急搶救與撥打120需同時進行,當降溫與轉運存在沖突時,應遵循“降溫第一,轉運第二”的原則。
首先要迅速脫離高溫高濕環境,將中暑者搬到通風陰涼處,并處于平臥位置,頭部略墊高,盡快去除其全身衣物幫助散熱;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患者轉移至有空調的房間內。二是觀察氣道是否通暢、是否有嘔吐物,確保呼吸道通暢。三是測量體溫,并持續監測,建議每5~1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四是快速降溫。
現場緊急可供選擇的降溫方法包括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兩類。物理降溫主要有蒸發降溫、冷水浸泡和冰敷降溫,簡單易行,方便操作。在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拭身體,同時用風扇向患者吹風;必要時可將其全身除頭部外浸在水中,讓四肢降溫,以防止周圍血液循環的瘀滯。此外,還可以采用氯丙嗪等藥物降溫。降溫過程中,需要持續監測患者血壓、呼吸、脈搏及直腸溫度,一旦肛溫降至38℃左右時,需立即停止降溫,以免體溫過低導致虛脫。
【延伸閱讀】如何預防熱射病?
首先大家一定要養成“防暑”意識,工作及生活環境要保持通風,多用溫水洗澡,倘若身體出現發熱及發燙情況,可用一些藿香正氣水之類的藥物。此外,戶外工作者不可在高溫下、通風不良處及穿著不透氣的衣服進行強體力勞動;戶外勞作前不宜進食高脂、葷腥、辛辣的食物;要注意改善勞動條件,加強防護措施,及時補充水分,特別是要適當進食含鹽飲料,以防水電解質紊亂和喪失。最后,對于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人來說,每天都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高質量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放松下來,對預防熱射病有好處。另外,當出現熱射病早期癥狀時,需及時撤離高溫現場;有熱射病傾向的人,應避免高溫作業。(衣曉峰)
(責任編輯:宋佳薇)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