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早期胃癌的利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受訪專家:
鄒曉平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教授
Ken Haruma 日本川崎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教授
不久前,在遼寧大連舉行的“中日消化醫學交流論壇”上,來自日本及我國的多位消化病學及藥理學專家,就消化系統疾病領域的最新診治技術和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探討。據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鄒曉平教授介紹,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以下簡稱ESD)在我國早期胃癌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技術日趨成熟。但ESD手術對術者技術水平要求高,一定要遵循指南規范進行。
胃癌早診治預后更好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低,許多胃癌患者發現時就已經是中晚期了。
胃癌的預后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胃癌患者的預后比其他分期的胃癌相對較好一些。早期胃癌癌組織病灶局限在胃黏膜內或者黏膜下層,而進展期胃癌癌組織已侵入胃壁肌層、漿膜層。進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大部分早期胃癌經內鏡下規范診療后,總體的5年生存率可超過90%。另外,如果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其5年生存率就降低到70%~80%,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很重要。
近年來,日本的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降低。日本川崎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Ken Haruma教授在論壇上指出,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日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胃癌防治計劃,大規模篩查Hp感染者和胃癌患者:從初中開始就進行呼氣測試,在18歲~49歲人群中進行Hp感染篩查,50歲及以上人群中進行胃癌篩查……這些舉措大大地減少了胃癌的發生率,提升了早期發現率。
遵循指南把握適應證
據鄒曉平教授介紹,ESD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項新的微創治療手段,它具有侵襲性小、一次性完整切除較大黏膜病變、病理診斷準確、術后復發率低及康復快等優勢,讓早期消化道病變能夠在內鏡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目前,國際多項指南和共識均推薦ESD為治療胃部非浸潤性腫瘤和早期胃癌的首選治療方式。
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共同制定的《胃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圍術期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對胃ESD圍術期,包括治療適應證、禁忌證、術前準備、術中操作、術中及術后并發癥處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ESD治療適應證中的絕對適應證包括非浸潤性腫瘤,不論病灶大小;病灶直徑≤2厘米、無合并存在潰瘍的分化型黏膜內癌。相對適應證包括病灶直徑>2厘米、無合并潰瘍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內癌;病灶直徑≤3厘米、合并潰瘍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內癌;病灶直徑≤2厘米、無合并潰瘍存在的未分化型黏膜內癌;病灶直徑≤3厘米的分化型淺層黏膜下癌(SM1期,黏膜下層浸潤深度≤500微米)。ESD禁忌證為有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者,腫瘤侵犯固有肌層,合并心、肺、腎、腦等重要臟器及血液系統嚴重疾病患者,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鄒曉平教授指出,把握ESD治療的適應證極為重要。ESD術前必須進行細致評估,包括組織病理學分型、病變大小、是否伴有潰瘍、病變浸潤深度、病灶邊界等幾方面內容,以判斷是否適用內鏡下治療,并評估手術風險及選擇最合適的切除方式。ESD手術的操作步驟大體包括確定病變范圍與深度、病灶邊緣標記、黏膜下注射、切開、黏膜下剝離、創面處理。ESD對于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均安全有效;超適應證治療效果明顯低于前兩者。不同適應證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治療后臨床結局不同。與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ESD切除患者相比,超適應證ESD患者的完整切除率更低且并發癥發生率更高。鄒曉平教授強調,在沒有新的確切證據之前,嚴格遵循《指南》在臨床診療中至關重要。
積極預防處理并發癥
鄒曉平教授提醒,ESD的并發癥包括出血和穿孔、術后狹窄等。胃部ESD雖然屬于微創手術,但是對術者內鏡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若發現有并發癥跡象時,需正確判斷,及時做出相應處理。術后要進行嚴密觀察。一般術后第1天禁食,同時還要繼續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和胸部、腹部X線檢查,如果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無異常,沒有出現嘔血、黑便、腹痛、皮下氣腫等情況,術后第2天進流質或軟食,隨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因直接剝離深度超過黏膜層,術后創面符合“潰瘍”定義,又稱人工潰瘍或人造潰瘍。為避免術后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癥,胃ESD術后應常規應用抑酸劑,以提高胃內pH值,促進潰瘍愈合,降低再出血的發生風險。
此外,根除Hp可顯著降低早期胃癌ESD術后異時性胃癌的發生率。因此,對于接受胃ESD治療的Hp陽性患者,推薦進行Hp根除治療。(記者 于娟)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