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聽障人群溝通“孤島” 選擇助聽器有技巧
去年大火的國產口碑懸疑劇《漫長的季節》廣受大眾好評,除了有一眾老戲骨的精彩演技加持,網友討論度最高的是意外火出圈的“小啞巴”傅衛軍。
傅衛軍是聾啞人,主要借助手語與人交流,此外他還有一個視為珍寶的助聽器。在劇中有許多傅衛軍摘、戴、調試助聽器的場景,大家都覺得他單手摘助聽器的動作帥爆了!不少觀眾也由此關注到了“助聽器”這一醫療設備。
那么,大家了解助聽器的構造嗎?除了劇中的入耳式助聽器,市面上還有哪些類型的助聽器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助聽器的構造
助聽器是一種輔助聽障患者使用的小型擴音設備,用于提高聽障患者的聲音感知能力,改善患者的聽力,可通過電腦芯片提高環境中人聲部分的可理解程度,放大聲音從而間接改善患者聽力,維持患者語言理解能力,屬于二類醫療器械。
助聽器種類繁多,不過基本原理大致相同,可分為外部主體和揚聲器兩部分,外部主體由麥克風、芯片、放大器、電池和連接導線組成,聲音信號經麥克風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放大器放大后,再由揚聲器將電信號還原為聲信號傳至耳內。
助聽器都有哪些類型?它們的適用人群和優缺點如何?
目前市面上助聽器的類型較多,可從佩戴方式和傳導方式將其進行分類,常用的包括盒式、耳背式、耳內式和眼鏡式等。
①盒式:外表形如收音機的長方形主體,與耳塞通過導線相連,主體的麥克風收集外界聲音后通過芯片放大傳入耳塞,其優點是功率大,待機時間長,價格低廉,缺點是體積較大,攜帶不方便,而且會受外界聲源大小影響,聲音大了患者會感到刺耳,聲音小了容易聽不清。
②耳背式:主體依靠耳勾掛在耳廓后方,形如掛耳式藍牙耳機,收集外界聲音后經導線和耳塞傳入耳道,其優點是隱匿性高,便攜,功能多樣,缺點是價格較高,較易丟失,且存在堵耳效應,對耳道寬度有要求。
③耳內式:形如耳塞式藍牙耳機,其中耳內式根據入耳深度又可分為普通耳內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優點突出,隱匿性最佳,可定制外形適配聽障者耳道,功能多樣,但價格較高,且容易丟失。
④眼鏡式:助聽器位于眼鏡支腿處,多用于伴有近視或遠視的聽障患者,優點是隱匿性好,不易丟失,無堵耳效應,缺點是價格較高,且維修難度較大。
助聽器可以像耳機一樣使用嗎?消費者應當如何選配?
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首先要到醫院進行聽力評估,由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助聽器,以及推薦適合的助聽器類型。在確定好后,患者可以在醫院或專業驗配中心進行驗配,驗配師會根據患者聽力情況和耳部狀況給出建議,在確定好助聽器的類型后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試戴,在調整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助聽器。
不同類型的助聽器佩戴方式略有不同,但使用方法都較為簡單,一般情況下患者可以按照說明書像佩戴耳機一樣進行使用。患者還應注意即使是在助聽器功能正常情況下,每隔3到6個月仍需復診一次。平時在睡覺、洗澡、運動時不建議佩戴,如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適,應及時就診。(安安網供稿)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