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方妙用:柳吉忱方劑學講稿
桂枝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各9克,大棗3枚、甘草(炙)6克。
【用法】水煎服,溫服取微汗。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方論】本方是《傷寒論》的第一方,適用于如下情況:普通人受風感冒剛剛開始,運動一下容易出汗,流較清鼻涕,并伴有發熱、頭痛等癥狀?!秱摗返脑氖恰疤栔酗L,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并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
【參考】本方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又可以通過不同服法而突出其解肌發表或調和營衛的作用。尤怡在《金匱要略心典》中有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币虼?,本方不但可用于外感風寒的表虛證,而且對病后、產后、體弱而致營衛不和,癥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但對表實無汗,或表寒里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時,皆不宜使用。
【化裁】
桂枝加附子湯 本方加附子。治發汗太過,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難以屈伸等癥。
桂枝加桂湯 本方加重桂枝劑量。治因寒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腹痛者。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本方加厚樸、杏仁。治慢性支氣管炎有桂枝湯癥狀者。
四物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熟地黃24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8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血和血,調經化瘀。
【主治】沖任虛損。癥見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腹痛血下,及產后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跌打損傷,腹內積有瘀血。
【方論】四物湯是婦產科臨床常用方劑之一。元代名醫王好古治療婦科疾病,不論內傷、外感、胎前、胎后都隨證加二味藥物于四物湯中,名曰“六合”。明代吳崑在《醫方考·調經用四物湯》中提到“婦女月事不調,以四物湯為主至變通之”?!夺t方新解》更強調“四物湯其調經作用明顯,且對胎前、妊娠、產后諸疾多可運用,故不僅是調經要方,而且是婦科良方”。四物湯最早記載于唐代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從《金匱要略》膠艾湯化裁而來,為補血調經的基礎方劑。即以原方去阿膠、艾葉、甘草三味。仲景膠艾湯本為治療婦人沖任虛損,陰血不能內守而致的多種出血證而設,藺道人減去其中暖宮調經、養血止血之阿膠、艾葉和甘草,將生地易為熟地、芍藥定為白芍,保留原方之當歸、川芎,并名之以“四物湯”,從而使養血止血、調經安胎之方變為治療傷科血虛血滯證候之劑。
【參考】四物湯既是補血的基礎方,又是調經的基礎方。若用本方補血,應重用滋陰補血的熟地黃為主藥,補血養血的當歸、白芍為輔藥,佐少許活血的川芎,使地黃、白芍補血而不滯血。若用本方調經,則應重用當歸。當歸既能補血和肝,又能調經止痛,一藥具備兩種作用,故為主藥;熟地助當歸滋陰補血,川芎、白芍助當歸調經止痛,是輔助藥。
【化裁】
知柏四物湯?本方加黃柏、知母。治療血熱陰虛、月經量多。知柏四物為末蜜丸,名謂坎離丸,治陰虛咳血。
滋陰降火湯?本方加黃柏、知母、元參。治療腎陰不足之虛火熾盛。
二連四物湯?本方加黃連、胡黃連。治氣旺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間發熱。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