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有焦慮,一度出現“幻陽”?心理醫生推薦這樣緩解焦慮
“最近聽說‘陽性’增加了,我害怕極了,就開始自己吃藥了。”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理治療師張黎黎接診了這樣一位患者,他在焦慮情緒驅使下竟開始自行服藥。
近期有市民總覺得自己身體哪里不舒服,參照網上或身邊“陽了”的親友的癥狀反復比對自身,對身體的感受過度警覺,頻頻冒出一種新的“不明癥狀”——“幻陽”。對此,有專家表示,“幻陽”是對未知情況的焦慮,屬于正常反應。
面對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失去了“安全屏障”,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了未知、不可掌控的感覺,從而對復工復產產生了焦慮。焦慮會造成哪些影響?要如何緩解這種情緒?張黎黎做出解答。
過度焦慮,反而會給病毒可乘之機
“面對疫情,過度焦慮絕不可取。”張黎黎介紹,過度焦慮不僅會對心理造成負擔,還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一方面,過度焦慮讓人倉皇無措、盲目行動。比如“未病亂用藥”,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在焦慮中產生“擺爛”情緒,放棄個人防護,認為“早陽早康復”,這些都是焦慮影響下的錯誤的行為。
另一方面,焦慮還會對人的生理造成影響。“極度焦慮的狀態下,人體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頭痛以及睡眠障礙,同時還伴隨有心跳加快、胸悶、心慌氣短,甚至有產生瀕死感。”張黎黎介紹,過度焦慮的心理會讓原本沒有器質性病變的身體器官產生諸多不適感,讓人體產生更多內耗。
此外,在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會使人體的免疫力能力受到影響,陷入“越害怕生病,越容易生病”的惡性循環中。
焦慮源自未知和“不可掌控”
張黎黎強調,焦慮并非一無是處:“我們看到,很多市民朋友在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后都主動提高了個人防護水平,‘戴口罩、勤消毒、不聚集’成為很多人的共識,這就是焦慮情緒引導下的積極行動。”
“焦慮的核心來源在于對未來事物的未知和不可掌控。”張黎黎提到,近期有很多人認為疫情防控政策放松,自己失去了“安全屏障”,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了未知、不可掌控的感覺,從而產生了焦慮。大多數人面對疫情防控形勢充滿焦慮的根本原因在于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的了解不足和對疫情防控形勢變化的理解不夠。
她建議,民眾在處于焦慮中時不必緊張,要科學面對。
減少焦慮,民眾可以更多地從官方發布、權威媒體等正規渠道了解疫情相關的資訊,學習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如何科學用藥,對疫情的發展建立正確的認識。對傳言和“小道消息”要有辨別能力,不可輕信。
此外,做好個人防護、做好合理的藥品準備,有備無患同樣可以減少焦慮。
面對復工復產:調整好心態,認識到責任
隨著復工復產的進行,很多民眾從嚴防死守的封控狀態切換到工作狀態,難免有不適和焦慮情緒。張黎黎建議,盡快調節和適應工作日節奏,讓自己的生物鐘重新“擺正”。將還未處理完的事盡快完成,做到心里踏實。
如果出現緊張、憂慮、厭倦工作的心態,張黎黎推薦可以進行深呼吸,用30秒到1分鐘的時間進行深呼吸,吸氣時在心里慢慢從1默數到4,然后暫停呼吸2至4秒,再緩緩吐氣,調整呼吸節奏讓自己放松。
此外,漸進式的肌肉放松、正念冥想,或者蝴蝶擁抱等都是不錯的放松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放松的訓練都是在幫助大腦建立新的良性刺激源,新的刺激源建立需要時間,短期可能效果并不顯著。”張黎黎建議,放松情緒的方法應堅持三周以上,會感受到不錯的效果。
“我們注意到,近期很多人出現了‘早晚都得陽,不如早陽’的‘擺爛’心態,這種焦慮影響下的‘反向防疫’是不可取的。”張黎黎表示,一方面盡管奧密克戎毒株的“毒性”已經減弱,但讓疾病遠離仍舊是最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家庭、社會很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感染而造成大面積感染,可能影響到老人、兒童等免疫弱勢群體的身體健康,也可能影響到社會機構的正常運行。
張黎黎呼吁:“理性看待疫情,個人防護懈怠不得。”(薛仁政)
(責任編輯:常靖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