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治療,勤運動 有助于減緩老年人帕金森病發展進程
《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指出,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7%。未來,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將從2005年的199萬人上升到2030年的500萬人,幾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數的一半。
對此,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謝春成教授表示,隨著疾病的逐步進展,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癥狀也將呈現漸進式加重的趨勢,一方面會嚴重損害患者的日?;顒樱硪环矫嬉矔砭薮蟮慕洕歪t療負擔,因此要呼喚全社會關心、關注、關愛帕金森病患者,期盼他們早日擺脫病魔的折磨,重返健康人生。
帕金森病多見于老年人
作為一種常見但病因始終不明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多見于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65歲以上進入高發期,40歲以下多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人有家族史。
事實上,人們對帕金森病的“惡名”并不陌生。早在200多年前,醫學界就對帕金森病有了深刻認識。1817年,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了詳細描述:靜止性震顫、動作遲緩、肌強直、姿勢步態障礙,有的伴有抑郁、認知和精神障礙、睡眠障礙、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性癥狀。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人腦中的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引起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減少而致病,但至今帕金森病的機理仍未解開,推測與遺傳、環境、年齡老化和氧化應激等因素有關。
運動困難是最大的障礙
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有以下幾種:一是肢體震顫,患者往往主訴肢體發抖,節律性靜止性顫動,多從一側肢體開始,逐漸發展到對側。二是運動遲緩和肌張力增高,表現為運動減少和動作幅度變小,剛起病時,出現系鞋帶、扣紐扣等精細活動的障礙,字寫得越來越小,面部表情呆板單一,成為“面具臉”;起立、轉身、走路均很費勁,特別是開步困難,剎不住腳步。隨著病情進展,翻身、行走、進食都力不從心,最終致殘和臥床。三是平衡障礙,患者站立和走動時無法保持身體平衡,姿勢異常,如身體前傾、膝關節微曲、雙上肢不能擺動,較快變換姿勢時,不能及時調整身體幅度。
當前,對帕金森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癥狀及體征,一般的輔助檢查多無異常改變。對于治療,人類對包括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改變,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無論是物理手段還是復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等藥物,均是治標不治本,不會減慢病程和臨床治愈,但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增強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水平,改善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帕金森病應該及早干預,為減緩疾病進程“點剎車”。
腦起搏器有助緩解病情
對用藥效果不佳者,臨床也會考慮采用外科神經核毀損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前者是通過破壞腦內核團減少乙酰膽堿能神經元的活動,后者是利用電刺激來增強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前者因其破壞性、不可逆性、復發性而逐漸被冷落或棄用,后者則因非破壞性、可逆性、持續性,同時因國產設備的使用費用大幅降低而逐漸興起。謝春成解釋,所謂腦深部電刺激術,就是人們常說的腦起搏器,其原理是在腦內核團或特定腦區植入刺激電極,通過脈沖電刺激調控相關核團或腦區的功能,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日常生活少賴床多活動
對于帕金森病患者,在積極開展手術和康復治療的同時,如果早期加入運動療法,既有助于延緩病情,又可助益睡眠,穩定情緒,對心理狀態有積極的影響。作為運動功能的頑疾之一,帕金森病患者除了人們熟知的“手抖”,也就是靜止性震顫外,還會陷入肌肉關節僵硬、起身或起步艱難、雙腳拖地走小碎步、身體平衡能力差等困境;而一定強度的運動可望改善步態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增大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防止跌倒,避免長期臥床而致各種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
需要強調的是,運動首先要牢記的就是安全。對于帕金森病患者,要選擇適合自身活動條件的運動種類,也可以咨詢專業醫生,以免發生運動損傷。如果癥狀輕微,能力允許,可適當增加運動強度,選擇如跑步、騎自行車、打球等運動方式。如果癥狀加重,可選擇做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動,如快步走20分鐘、做瑜伽、跳舞、打太極拳等。倘若癥狀嚴重而復雜,建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日常有困難的活動上,比如練習從椅子上站起,或者在床上搖搖手、抬抬腳。對于發展到疾病晚期的患者,家屬和陪護要協助患者翻身,為患者拍背、按摩等。
帕金森病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相當復雜的疾病,需要長時間與之抗爭?,F階段,帕金森病還無法徹底治愈,不要相信目前市場上一些宣稱某些偏方、保健品可以根治帕金森病的虛假小廣告,而應相信科學、相信專業醫生,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服藥,或者選取適合的外科手術或康復療法。
同時,患者也不要畏懼出門和活動,排斥一切運動。此外,一日三餐要細嚼慢咽,多吃新鮮蔬果,少吃動物脂肪;適量補充奶類和豆類,以防止骨質疏松和骨折。(衣曉峰 胡力)
(責任編輯:宋佳薇)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