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戰“疫”話名醫(二十三)
溫病名醫---趙紹琴
趙紹琴(1918年-2001年),三代御醫之后,著名溫病學家,北京市人。他幼承家學,后來又拜韓一齋、瞿文樓、汪逢春為師,盡得三位名醫的真傳。趙紹琴的代表著作是《溫病縱橫》和《溫病淺談》。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區瘟疫流行,趙紹琴的父親趙文魁治好了很多溫熱病患者。趙文魁認為,“凡溫熱病,莫不由內熱久郁,復感溫邪,內外合邪,故為高熱,甚則神昏。雖然高熱如炙,切不可專進寒涼,因寒則澀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過用寒涼,每致冰伏其邪,增重其郁,愈使熱邪難出,而有逼入營血之虞。”后來,趙紹琴在《趙紹琴醫學全集》中談到:“觀先父治瘟疹之法,妙在清泄之中佐以宣透,使邪熱有外達之機,庶不致內郁為患”“50年來,吾遵先父治法以治溫病高熱,每收良效,愈覺‘宣透’二字實乃溫病治療之關鍵,此是先父生前所諄諄教誨者也。”
趙紹琴認為,溫病初起,是溫熱邪氣從口鼻入侵,郁在“肺衛”,“肺衛”被遏制后,造成“衛陽”的宣發受阻,從而導致“惡寒”。他認為,“在衛汗之可也,并非應用汗法”,第一個“汗”字,不是“發汗”的“汗”,溫邪郁在“肺衛”,應當采用“辛涼清解”這一方法,而不是采用“辛溫解表”的發汗法。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溫病名方“銀翹散”在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等清熱解毒藥中,加入了荊芥穗、豆豉、薄荷三味中藥,而且用量非常小,它的用意并不在于“發汗”,而在于“開郁閉”。如果熱邪侵入到了“營分”,在“清營熱”和“養營陰”的基礎上,如果能再排除“營熱外達”的障礙,那么,已經侵入“營分”的熱邪也可以快速透轉到“氣分”,病情也就減輕了,這就是“透熱轉氣”;因此,“透熱轉氣”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如果熱邪進一步侵入“心包”,對于病情比較輕的患者,可以用石菖蒲、郁金來清心豁痰、開竅通閉,用連翹來輕清透泄、宣暢氣機;對于病情比較重的,必須使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之類的方藥來“開閉”,使得“營熱”外透。此外,趙紹琴認為,治療濕熱類溫病,如果誤用寒涼,往往導致濕阻、涼遏、寒凝和冰伏,這一學術觀點對臨床也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林明欣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丁思元 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王琪格 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邱模炎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責任編輯:申楊)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