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用藥誤區 享受健康生活
秋冬換季,不少人患上了感冒,為了緩解不適,常常根據以往的經驗,自行購買一些藥品來吃。然而這些“經驗”中,存在很多不正確的認識,阻礙了身體恢復,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本期特別刊登一系列常見的用藥誤區,幫您掌握正確的用藥知識,安全用藥,健康生活。
感冒用藥誤區多
感冒慎用抗菌藥
不少人認為,感冒了,吃點抗菌藥就好了,這是錯誤的。感冒分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只有細菌性感冒使用抗菌藥有效,但是大部分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抗菌藥對此類病毒性感冒無效。嚴格來講病毒性感冒并沒有特效藥物,大多數采用對癥治療,依靠人體的免疫系統消滅病毒達到康復的目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藥。濫用抗菌藥會導致人體菌群失調、二重感染、耐藥等嚴重后果,甚至產生超級細菌,不僅對患者自身,乃至對整個人類都會產生危害。
喝酒可能加重病情
有人認為感冒后喝幾杯酒,有祛除寒氣的效果,對于感冒的恢復有“奇效”。從某些方面來看,喝酒對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等某些癥狀有暫時的緩解效果,但是感冒時喝酒如飲鴆止渴,酒后病情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感冒一般是上呼吸道炎癥反應,感冒后飲酒會使黏膜血管擴張充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進一步加重病情。感冒后飲酒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此外,乙醇可以與多種藥物發生相互作用。例如在多種感冒藥中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酒中的乙醇進入人體后,可使人體內的谷胱甘肽迅速減少,導致對乙酰氨基酚生成的某些代謝產物無法與谷胱甘肽結合,導致肝、腎組織損傷,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肝壞死。乙醇還會增加對乙酰氨基酚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嚴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潰瘍等后果。頭孢類藥品與乙醇結合會發生雙硫侖反應。造成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被抑制,使得乙醇在體內代謝生成乙醛后不能繼續被氧化分解,乙醛在人體內蓄積,引起乙醛中毒反應。主要表現為面部發熱、視覺模糊、頭痛、惡心嘔吐、心動過速、血壓降低,嚴重者出現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嚴重癥狀,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甚至會導致休克和死亡。
退熱藥不必馬上用
發熱是人體自身的一種防御機制,雖然發熱時會讓身體感覺到不適,但是卻有助于機體抗病能力的提高。當體溫未超過38℃時,一般沒有服用退熱藥的必要。這是因為,如果在短時間內連續使用或者一次性使用大量退熱藥,極易造成體溫突然下降而導致虛脫。相對成年人,老年人和兒童更容易發生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物理退熱法,例如用涼毛巾或者冰袋在患者額頭冷敷等。
當出現原因不明的長期低熱時,不要盲目使用退熱藥掩蓋癥狀,而是應該盡快去醫院檢查發熱原因,避免延誤診斷和治療。在采取相應的退熱措施時,還應多喝水,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潤喉、鎮咳藥的使用誤區
潤喉片不可當糖吃
潤喉片依照功效大致分為三類。
●抗菌類即殺死細菌,制造口腔的無菌環境,此類潤喉片適用于急性咽喉炎(如西地碘片等)。
●滋養類不能殺菌,主要促進炎癥傷口愈合,適用于慢性咽喉炎(如麥冬、胖大海等)。
●遮蓋類此類潤喉片藥效強勁,會使食用者對疼痛的感覺降低。
潤喉片主要用于治療口腔、咽喉部的感染性疾病,如咽炎、喉炎、扁桃體炎及口腔潰瘍等。因其簡單、方便,口感清涼、香甜,廣受大家喜愛。然而,不當使用潤喉片可能會導致過敏,引發其他口腔疾病。
潤喉片由主藥和輔料組成,主藥主要由一些抗菌消炎藥或消毒防腐藥以及一些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藥制成;輔料中常加入芳香劑、甜味劑,如桉葉油、薄荷腦、蔗糖等物質,起輔助治療和改善口感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潤喉片的口感好,許多人沒事的時候就含一片,以為既“爽口”又“潤喉”。事實上,潤喉片雖然口感很好,但仍然是藥物。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潤喉片也不例外。如果在沒有炎癥的情況下濫用,潤喉片中的抗菌成分會影響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調,反而更易誘發炎癥的產生。除此之外,還有可能產生一些其他的不良反應,如薄荷喉片可收縮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引發口腔潰瘍;含碘喉片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與腐蝕性很大,并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故潤喉片也應當慎用。
即使出現了嗓子不適的情況也不應該過度依賴咽喉片,首先應該注意科學用嗓,如改變發音方式,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平時盡量不要大聲說話,多飲用溫開水,滋潤喉嚨。多吃一些清肺養陰、化痰的食物,常飲綠茶、菊花茶或食用蛋類、蘿卜、梨等,少吃辣椒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以及巧克力等糖分過高的食物。其次,要改掉干咳的習慣,很多人經常用這個動作來清除喉中的痰或者使自己的聲音更加清晰,但這個動作會使聲帶瞬間拉緊,容易造成聲帶損傷。如果是長期大聲喊叫引起的聲嘶,宜食用瘦肉類、鴨肉、蛋、乳類等,忌吃辛辣、燒烤食物,更應禁酒。
咽喉不適不一定就是炎癥,某些腫瘤也可能引起嗓子不舒服,應去就診后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要一味地依賴潤喉片?;颊哂斜匾獙Σ煌N類的潤喉片逐一認識和鑒別,以便正確選用。
鎮咳藥使用需謹慎
咳嗽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但有些患者對咳嗽認識不清,認為咳嗽了就應馬上使用鎮咳藥。實際上,有的咳嗽使用鎮咳藥可能發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鎮咳藥一般作用于咳嗽中樞、呼吸道感受器或感覺神經末梢,抑制咳嗽反射而達到鎮咳的目的。咳嗽實際上也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能將呼吸道異物或分泌液等排出體外。如果咳嗽持續或較嚴重,就需要用藥物干預。咳嗽分為無痰干咳和有痰咳嗽。對于無痰干咳來說,用鎮咳藥確實可以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有痰液,鎮咳藥就會造成痰液不易排出。痰液中含有的大量病原體如細菌等,它們的聚集會導致炎癥惡化。痰液潴留在呼吸道可能引起呼吸阻塞,造成呼吸困難。有痰尤其是痰濃稠者應促使痰液排出,用藥則應使用化痰類的藥物,如鹽酸氨溴索等。如果有感染,還應使用相應的抗菌藥,否則不殺滅致病菌,光鎮咳也無濟于事。此外,有些中樞性的鎮咳藥有一定成癮性,如可卡因或含可待因的鎮咳糖漿等,長期或反復使用可產生成癮性或耐受性,不可盲目服用。
抗菌藥使用常見誤區
自從被人類發現并應用以來,抗菌藥為人類醫療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治療了大量疑難雜癥,因此也被許多人奉為靈丹妙藥。例如在二戰時開始大量應用的盤尼西林(青霉素),它曾拯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由于人們使用不當,抗菌藥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抗菌藥不等于消炎藥
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冒、發熱、咳嗽、外傷,很多人認為是發炎了,首先想到用抗菌藥,將炎癥和感染相混淆,將消炎藥和抗菌藥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
炎癥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對有害刺激或損傷產生的一種防御反應,機體的這種炎癥反應機制可以促進組織損傷的修復,但過于激烈的炎癥反應則可使組織壞死,造成功能障礙。引起炎癥的原因可以是物理性的,如刀刺傷、燙傷或凍傷,也可以是化學性的,如酸堿導致的損傷;可以是過敏原導致的變態反應性炎癥,如花粉、食物或藥物引起的過敏;還可以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生物感染引致的炎癥。
對于一些非感染性炎癥的治療需要用抗炎藥物,以抑制過于強烈的炎癥反應,減輕炎癥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癥狀,防止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常用的有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或者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潑尼松等。還可以使用物理療法如熱敷、冷敷或紅外線、超短波等以減輕炎癥反應。
而感染性炎癥的治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原選用不同的抗感染藥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的藥物,例如利巴韋林等;如果是細菌感染就用抗菌藥,如青霉素、頭孢類等。
使用抗菌藥種類并非越多越好
許多人認為同時使用多種抗菌藥能更加徹底有效地殺滅細菌,防止細菌漏網,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咕幨褂玫脑瓌t是能用一種抗菌藥解決問題就絕對不用多種。臨床上聯合使用抗菌藥是在有指征的情況下,應用兩種(或以上)具有相加作用的抗菌藥,以達到增強療效與縮短病程的目的。雖聯用抗菌藥可以產生1+1≥2的效果,但也有可能產生1+1≤1的反效果。如果盲目聯用,不僅不能增強療效,還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此外,盲目地聯合用藥還有可能導致耐藥菌增多和二重感染風險的增加。輕度和中度感染一般不主張聯合使用多種抗菌藥;重度感染需要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再決定使用何種抗菌藥。
抗菌藥廣譜、窄譜各有優勢
每種抗菌藥都有自己特有的抗菌范圍,并且只對范圍內的細菌產生作用,這個范圍被稱為抗菌譜。閱讀抗菌藥的藥品說明書可以發現,有的抗菌藥治療范圍很廣,從咽炎、中耳炎到腸炎等都可使用,而有的適應范圍則很小??咕V廣的抗菌藥稱廣譜抗菌藥,抗菌譜窄的抗菌藥稱窄譜抗菌藥。許多人出于一種不放過“漏網之魚”的心理,更喜歡使用廣譜抗菌藥,認為廣譜抗菌藥作用范圍更廣,能夠更加完全地殺滅細菌。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抗菌藥能夠幫我們將體內導致感染的細菌殺滅,但在消滅危害我們身體的細菌同時,體內的正常菌群同樣也會被抗菌藥殺滅或抑制。這些正常菌群受抗菌藥影響的大小和所選抗菌藥的抗菌譜的廣與窄有關系。窄譜抗菌藥只對一種或少數幾種細菌有活性,廣譜抗菌藥則對較多細菌有活性,超廣譜抗菌藥對大多數細菌有活性??咕幍目咕V越廣,受影響的細菌譜也越廣,被殺滅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就越多。
切勿頻繁更換抗菌藥
有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藥后,短時間內感覺沒有效果,馬上就換用另一種抗菌藥,這樣的做法也是錯誤的??咕幍竭_體內后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療效,這種“打一槍就跑”的治療方法,不僅對治療疾病沒有幫助,反而會由于用藥混亂,導致二重感染,以及使細菌對多種抗菌藥產生耐藥性,給人體自身造成傷害,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如果某種抗菌藥在開始使用時療效不佳,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用藥時間不足,除此以外還有可能是給藥途徑不當、抗菌藥不能到達感染部位、患者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如果明確與上述因素有關,則應根據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對用藥方式加以調整。
減量使用不可取
近年來,抗菌藥濫用成為社會熱點問題,許多人了解到抗菌藥帶來的問題后對抗菌藥的使用產生畏懼心理。為了保證使用“安全”,不按照醫生處方或者藥物使用說明書用,擅自減量使用,如將一次2粒減為一次1粒,或者將一天2次改為一天1次等,以為這樣能減少不良反應和耐藥性的產生,這也是錯誤的。抗菌藥殺滅細菌的前提條件是其在體內必須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而人們擅自減少使用劑量往往會造成抗菌藥用量不足,從而使得體內的藥物濃度達不到治療所需要的劑量。這樣的服藥方法不僅無法清除體內的細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反而會由于體內存在的低劑量抗菌藥誘發細菌的耐藥性,為以后的治療帶來更大的麻煩。
青霉素皮試陰性也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青霉素是最早應用于臨床并且也是臨床上使用最多的一類抗菌藥。但是由于青霉素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嚴重時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前必須經過皮膚過敏試驗(通常被稱為皮試)。但皮試結果符合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由于皮試稀釋液的刺激,有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而有些患者由于發生遲緩反應,雖然皮試結果為陰性,但在注射后數小時或數日后才會出現發熱、皮疹,甚至過敏性休克。
注意:皮試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在輸液過程中應進行監護或自我觀察(輸液結束后仍需留院觀察30分鐘),一旦發生身體不適(如皮疹、發熱、哮喘等)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立即停藥并進行相關處理和搶救。
此外,許多人再次用藥時往往忽略了皮試,一般建議成人停用青霉素超過7天(兒童超過3天),再次用藥時應重新進行皮試。
?。ㄕ幾浴吨袊用裼盟幇踩笇А房驴≈骶幹袊t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