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制劑生產的風險與管控
醫療機構制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求,經批準配制,僅供本單位使用的固定處方制劑;其體現了各醫療機構的特色,在藥學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療機構制劑配制和使用過程要遵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醫療機構制劑配制質量管理規范》(GPP)及各省(區、市)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2010年修訂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引入質量回顧分析和風險評估概念。雖然醫療機構制劑的配制與藥品生產存在很大程度的共同點,但其配制、檢驗及監管等諸多環節與GMP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存在質量和用藥安全風險。
常見風險點
一是原料風險點。醫療機構制劑具有生產規模小、周轉快的特點,原料藥采購比較頻繁,醫療機構對原料藥的驗收,主要停留在資質、檢驗報告與外觀等方面,難以進行全面的質量復核。加上一些原料藥生產企業停產或者場址變更的情況時有發生,為維持生產,醫療機構需要另找生產企業。而不同企業生產的原料藥,由于工藝路線不同,包括生產設備、使用的試劑、工藝參數等差異,可能會造成有關物質和中間體的不同,進而影響制劑質量和安全的一致性。
二是輔料風險點。目前,我國對輔料的監管執行標準尚不統一。由于我國的國情與市場供應問題,一些醫療機構制劑的少數輔料還無法達到藥用級別。不同企業生產的輔料差別較大,起增稠、助懸、乳化作用的輔料,對制劑安全性和療效有一定影響。尤其是配制注射劑、滴眼液等滅菌制劑的輔料,發生變更后產生的后果可能會更加嚴重。
三是包裝材料風險點。為醫療機構制劑提供包材的廠家多為小型企業,質量不夠穩定,常見掉色、外漏、外觀清潔不合格、刻度標識不清晰等問題。如口服液體制劑的刻度模糊,將會影響患者的服藥量,進而影響療效;密閉性差的包裝,可能會造成成品外漏和微生物檢查不合格。
四是設備與設施風險點。一些規模小的醫療機構的制劑室,因配制房間有限,且制劑品種多、每批配制量少,會出現不同制劑在同一房間配制的情況。如果清場不及時或不徹底,將會造成差錯或者存在污染風險。
五是生產過程風險點。制劑生產包括物料稱量、原料過篩、混合、生產工藝、灌裝、貼標、檢驗后入庫等諸多環節,每一環節都需要進行風險控制。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制劑的質量和安全。
六是質控方法風險點。質量標準反映了醫療機構制劑組成與質量特性,標準過低不利于把控產品質量,最終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七是員工的職業風險。制劑的噴碼工序可能會對員工造成職業危害,如打印批號和有效期的噴碼機耗材中含丙酮、二丁酮,這些成分不僅高度易燃,而且刺激性強,長時間接觸易引起眩暈或嗜睡。如某醫療機構的乳劑生產,一個生產周期至少持續4天,吸入的揮發性物質的危害難以估計。
風險的管控
一是加強制劑的全程監管。醫療機構要嚴格開展自我監管,規范審查原輔料、包材的供貨渠道,嚴格評估供應商資質,仔細審核物料的再注冊證書和企業GMP證書,審核經營企業的GSP證書,審核每一批檢驗檢測報告,從源頭上消除風險隱患。
二是加強軟硬件投入。醫療機構必須加強人員、設備、物料、環境的科學管理,促進規范化生產,實現物料及成品出入庫跟蹤、效期提示、物料及成品準確溯源;使全員樹立質量與風險意識,以便有效識別和及時控制風險,提高制劑質量,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三是不斷提升質控手段。若保持醫療機構制劑的可持續發展,質量標準與檢測設備也需要同步提升,需要達到《中國藥典》標準要求,并運用靈敏度高、專屬性強的檢測手段開展相關檢驗。
四是加強驗證管理。2010年修訂的GMP強調驗證管理,提出新購入制劑設備需要完成安裝確認、運行確認和性能確認。科學合理的驗證程序是保證驗證效果的關鍵,首先,醫療機構要成立驗證小組,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驗證計劃,獲審核批準后,嚴格按照批準的方案執行,記錄過程,撰寫驗證報告,審批合格后存檔。其次,設備使用頻次高或主要零部件更換后,需要再驗證。再次,若原料藥生產企業發生變更,原料藥增加了過篩程序、乳化時間改變等與質量相關的工藝時,需要通過工藝驗證,以降低風險。(摘編自《中國藥事》2018年1月第32卷第1期 作者:曹國穎 胡欣 孫釗等)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