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出臺:外治法可采用中藥沐足、熏洗、濕敷、放血療法等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王曉冬) 7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此方案是在2008年版的基礎上制定。
《方案》指出,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藥物、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不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皮膚瘙癢者可予抗組胺藥物口服或爐甘石洗劑外用。
中醫治療應辨證分型,除內服方藥之外,并列舉了中藥沐足、放血療法、中藥熏洗、中藥濕敷等外治法。如,廣藿香、淡竹葉各30g,煮水沐足,可改善發熱、疲倦、關節痛等不適。高熱者于大椎或耳尖點刺放血,關節疼痛者可對關節部位進行放血拔罐。忍冬藤、威靈仙、寬筋藤各30g,煎煮后取煎汁,紗布浸藥,冷敷于疼痛處,可改善關節疼痛。黃柏、馬齒莧各30g,煎煮后冷濕敷,每日2次,可改善皮膚瘙癢。
《方案》包括傳播途徑、臨床表現、治療、預防等一系列內容,旨在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做好基孔肯雅熱醫療救治工作,提高規范化、同質化診療水平。
關于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為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可發生母嬰傳播。罕見情況下可經輸血或接觸患者血液傳播。
關于傳染性:
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后7天內具有傳染性。
關于重癥:
人感染病毒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本病重癥少見,但境外基孔肯雅熱疫情暴發時有重癥及死亡病例報告,要加強病情監測,警惕重癥病例發生。
關于滅活:
基孔肯雅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可滅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類、碘伏和季銨鹽化合物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可滅活。
關于醫院感染控制及解除隔離標準:
疑似、臨床診斷和確診病例急性期須采取防蚊隔離措施,醫療機構應落實防蚊滅蚊措施。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超過24小時,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陰性或病程超過7天者,可以解除隔離。
關于臨床表現:
潛伏期1~12天,常為3~7天。
(一)發熱:急性起病,發熱以中低熱為主,部分患者可為高熱,可伴畏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惡心、嘔吐等。熱程多為1~7天。
(二)關節痛:為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征,可為首發癥狀。初始為單個或兩個關節疼痛,常在24~48小時內出現多個關節疼痛,可呈對稱性分布。主要累及遠端小關節,如踝、指、腕和趾關節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關節。疼痛隨運動加劇,關節僵硬,可影響活動。受累關節周圍腫脹、壓痛,少數大關節受累者可出現關節腔積液。
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疼痛及僵硬狀態在發病數天內恢復,部分患者關節疼痛和僵硬可超過12周,有的甚至持續18個月以上,個別患者遺留關節功能損害。
(三)皮疹:多數患者在發病后2~5天出現皮疹,常分布在軀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間皮膚多正常,呈斑片狀或彌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癢。數天后消退,可伴輕微脫屑。
(四)其他: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頭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淋巴結腫大伴觸痛,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部分患者出現結膜炎,少數出現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現。
兒童病例高熱多見,發熱持續3~5日,除了關節疼痛,皮疹較成人更多見,可見累及面部的斑片狀或彌漫性斑丘疹、皰疹、褶爛樣皮損等。新生兒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內出現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喂養困難,皮疹更廣泛,可見肢端瘀斑和水腫。
關于預防:
目前我國尚無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預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時清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個人應使用蚊香、驅避劑、蚊帳等方式驅蚊、滅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識,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熱。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國家衛生健康委:要經常性對醫務人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全部覆蓋、全員知曉
8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組織制定并印發《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準則(2025年版)》 2025-08-01 21:1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