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丨短視頻薦藥不該如此“忽悠”
近日,一則關于“大量‘醫生’短視頻平臺薦藥”的視頻登上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網絡輿情監測榜單。視頻顯示,大量“醫生”現身短視頻平臺推薦藥品。“咳嗽反復不好,記住一個小藥丸,只有醫生才知道的秘密”——大量不同“醫生”利用清一色的話術,反復向消費者灌輸推薦同一款藥品。原本最為嚴肅的臨床診治化身為大水漫灌的網絡營銷。
一頭連接著可能的“病急亂投醫”,一頭連接著有組織有計劃的脫離藥品和健康本意的營銷,再加上利用網絡力量進行跨地域、跨時空大規模覆蓋,這樣的短視頻薦藥手段對群眾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不被重視。網絡營銷,不該拿健康試水,更不該在專業的藥品領域“玩花活兒”。敬畏生命健康安全,應是最基本的底線。
以上述視頻為例,其利用“醫生”這一角色進行“背書”。且不說這些“醫生”到底是真是假,是在正規醫療機構執業的白衣天使,還是娛樂化的角色扮演。即便醫生的身份是真的,也不可能存在哪一個藥品能夠不分適應證隨意亂用。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后果自然是消費者買單。花了錢,反而可能耽誤病情,甚至可能引起副作用。飽了的卻是沒有底線的營銷者的私囊。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中廣聯合會短視頻短片委員會聯合編撰的《中國短視頻發展研究報告(2024)》,截至2024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數達到10.50億。2021年至2023年,50歲以上短視頻用戶比例從27.4%增長至29.8%。中老年人已經成為短視頻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過短視頻進行“忽悠”薦藥,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
無可厚非,互聯網發展是大勢所趨,短視頻也有其先天的傳播優勢,我們也應該盡情擁抱這一趨勢。我們倡導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健康素養,增強公眾健康獲得感。但是如果不講科學,甚至是置群眾健康于不顧的“忽悠”就萬萬不可取了,應該受到嚴厲制止和查處。
近年來,各相關部門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針對互聯網營銷藥品進行了相關規范。《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堅持“線上線下一致管理”原則進行藥品網絡銷售,各相關方嚴格落實相應責任。《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針對藥品等涉及健康領域的廣告作出明確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醫療廣告管理辦法》規定,醫療廣告的表現形式不得利用患者、衛生技術人員、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社團、組織的名義、形象作證明。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6·18”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要求重點規范藥品等領域廣告行為,及時攔截、下架處理違法廣告。
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利用互聯網手段侵害群眾健康絕不應被縱容。各相關部門應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加強網絡監測,通過“以網管網”等手段,加強配合協作,及時發現違法行為,切實確保守護群眾健康“無死角”。惡意侵害群眾健康的違法行為,應該受到嚴懲。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每周醫藥看點(9月22日—28日)
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京津冀分中心、華中分中心、西南分中心掛牌成立;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公開征集2025年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 2025-09-28 14:16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