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新藥研發創新全流程!我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案例分析
企業研發創新尤其是新藥研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化工程,離不開創新孵化服務體系,更離不開覆蓋研發創新全流程的專業技術服務體系。本文重點分析生物醫藥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案例。
藥物發現服務平臺
藥物發現是創新藥研發的基石,是藥物研發的第一階段,是影響新藥研發成功率的重要環節。藥物發現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生物靶點確定、藥物篩選模型建立、苗頭/先導藥物發現及先導藥物優化等,一般需要新藥篩選技術服務平臺。從各地平臺建設實踐來看,一般是通過官產學研模式,與科研院校聯合共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或引入醫藥研發外包(CRO)企業完善區域技術服務體系。
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建設模式
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資建設,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新藥篩選中心。作為公共技術平臺,國家新藥篩選中心面向全國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藥企業提供樣品篩選和專業咨詢服務。
服務內容
化合物篩選服務。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建立了國內首個高內涵藥物篩選技術平臺,并配置了相關技術人員。高內涵篩選是一種應用高分辨率的熒光數碼影像系統,在細胞水平實現檢測指標多元化和功能性的篩選技術,可同時檢測被篩樣品對細胞生長、分化、遷移、凋亡、代謝途徑及信號轉導等多個環節的影響,從單一實驗中獲取大量相關信息,確定其生物活性和潛在毒性。高內涵篩選是對傳統高通量篩選的有效補充,使研究人員在新藥研究的早期階段就能獲得活性化合物對細胞多重效應的詳細數據,包括細胞毒性、代謝調節和對其他靶點的非特異性作用等,從而可顯著提高發現先導化合物的效率和藥物后期開發的成功率。目前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在用的藥物篩選模型300余種,包括高通量或高內涵篩選模型150余種,篩選能力超過10萬樣次/日,先后為全國數百家從事新藥研究開發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醫藥企業提供了篩選服務。通過多年的積累和深入研究,一批活性化合物已經成為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先導化合物或候選新藥,分別進入臨床前或臨床研究階段,并申請了相關的發明專利。
儀器使用服務。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在國內率先應用了多種高通量篩選新技術和新方法,目前擁有包括Biomek?FX和Hydra96自動化移液裝置、Microβ液閃計數儀、FlexStation II384鈣流檢測儀、EnVisionTM多通道讀板儀、ArrayScanTM和KineticScanTM細胞成像設備等一批國內領先的實驗設施和數據處理系統,用于高通量和高內涵藥物篩選。為了滿足藥物研發企業的創新需求,中心開放共享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可為企業提供細胞成像、紫外、可見光全波長和熒光全波長測定、熒光偏振和熒光素酶冷光檢測等技術服務。
浙江大學(余杭)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藥物篩選平臺
建設模式
浙江大學(余杭)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藥物篩選平臺,是浙江大學和杭州余杭開發區共建的創新研究院的職能平臺之一,以市場化模式運作,凝聚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海歸科學家,設有以離子通道、G蛋白偶聯受體(GPCR)、酶類、其他功能蛋白以及核酸等為靶點的藥物篩選模塊和藥化改造模塊。
服務內容
藥物篩選平臺主打以離子通道和GPCR為特色的靶點藥物篩選體系,目前已擁有國內相對齊備的離子通道和GPCR細胞模型,配備了約2000平方米的場地和實驗室以及全自動熒光自動化篩選系統、手動膜片鉗、自動加樣工作站、流式分選儀等大型儀器設備,能夠根據項目特點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除此之外,平臺也提供相應的藥物安全評價服務,例如用綜合的心臟離子通道組合評價藥物的心臟安全性等。
藥物篩選平臺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完成創新研究院遴選的靶點藥物篩選項目。同時也以此為契機,突出平臺的特點,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面向廣大醫藥公司、科研院所和其他機構等提供包括離子通道、GPCP、酶類、其他功能蛋白以及核酸等為靶點的藥物篩選和靶標驗證及藥化改造等商業化服務。
臨床前服務平臺
臨床前研究內容涵蓋動物模型的構建、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理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生物分析、分析化學等?!端幤纷怨芾磙k法》規定,藥物臨床前研究應當執行有關管理規定,其中安全性評價研究必須執行《藥物非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LP)。藥物注冊申請人(一般是制藥企業)可將藥物臨床前研究中的部分或全部工作委托給CRO企業,但對證明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的研究證據的真實性負責。一般來說,臨床前研究階段一般需要安全性評價平臺、大小動物實驗服務。從各地平臺建設實踐來看,主要由引入科研院所或CRO企業的模式進行平臺建設。
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
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是由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新藥研究開發中心)、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浦東科技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實行企業化管理的科研型事業單位。改制后運營主體為上海益諾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中心源起于1973年成立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理毒理室,是在科技部“九五”期間建立起來的五個國家級GLP中心之一,也是國家首批通過認證的GLP機構。中心主要提供非臨床安全性評價、非臨床藥代動力學、生物樣本分析、生物標志物及轉化醫學、藥物申報咨詢等服務。服務涉及的產品類型包括小分子藥、生物技術藥、細胞治療產品、基因治療產品和中藥與天然藥物等。
研究中心市場化運營以來,進行了模式拓展。2018年,上海益諾思子公司南通益諾思正式運行,設施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在上海益諾思安全性評價及藥代動力學服務的基礎上拓展了成藥性評價、同位素影像及藥效學評價等服務。2020年,益諾思以深圳為立足點,利用技術優勢,與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深圳市匯通金控基金投資有限公司共同運營深圳市生物醫藥安全評價中心,力爭為深圳市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安全評價服務平臺,以充分發揮粵港澳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優勢,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全服務鏈CRO企業。
重慶兩江新區昭衍新藥評價中心
2019年,藥物安全性評價機構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落戶重慶兩江新區,將攜手昭衍生物在渝投資新建昭衍新藥評價中心、醫藥生產服務平臺等系列項目,合計總投資約40億元。昭衍新藥評價中心兩江項目規劃建設面積6萬平方米,主要建設以藥理毒理學為主的新藥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服務平臺、臨床前及臨床樣本檢測服務平臺,包含臨床樣本分析區、動物實驗區、動物繁殖區等,將填補重慶在新藥臨床前、臨床階段研發產業空白,預計五年內可吸引集聚幾十家醫藥企業。
中國醫藥城大動物實驗中心
中國醫藥城大動物實驗中心由中國醫藥城、江蘇美鳳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泰州市人民醫院共同建設。中國醫藥城大動物實驗中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由臨床醫生團隊創建的大動物實驗中心,核心成員技術涵蓋心血管介入、心血管外科、骨科及神經內外科等領域。中心以大動物實驗技術服務為核心,提供醫療器械大動物實驗和醫學研究大動物實驗,為所有植入式高端醫療器械提供高效的臨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服務,為產品研發提供優化解決方案,打造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平臺。
所有植入人體的高端醫療器械,在應用于人體前都需要使用大動物進行實驗,以檢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國內專業的大動物實驗機構較為欠缺,高端醫療器械的動物實驗評價是加快推出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應用于臨床的瓶頸和關鍵所在,也是醫療器械企業迫切需要的核心資源。
臨床試驗服務平臺
臨床試驗通過對新藥進行人體試驗,評估其對疾病治療的有效性以及對人體安全的影響,主要分為I、II、III、IV期。I、II、III期臨床試驗在上市前進行,IV期臨床試驗通常在新藥批準上市后進行。臨床試驗階段一般分為藥械企業對接GCP機構,或者委托臨床CRO公司。相較于其他服務平臺,臨床CRO服務受地域遠近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如何發揮本地臨床資源對產業的支撐作用同樣特別重要,上海等地率先推動區域協同研究創新平臺建設。
上海市級醫院醫企協同研究創新平臺
為將臨床資源優勢充分轉變為推動本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動能,2020年上海市經信委、科創辦、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等部門建立了常態化工作對接機制,通過產業牽頭部門與市級醫院管理部門搭建起的橋梁,形成企業—產業牽頭部門—市級醫院管理部門—醫院的鏈條式對接,有效降低溝通成本。
在此基礎上,由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首創建立“市級醫院醫企協同研究創新平臺(HI-CLIP)——臨床試驗加速器”,發揮嫁接企業、醫院的需求和資源,提升產醫融合質量效率的作用。對于上海市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經產業牽頭部門推薦,可優先進入本市市級醫院臨床試驗,并在各環節予以加速。通過該加速器,企業原有“通過線下尋求每家醫院的傳統串聯方式”將會改變,形成統籌管理后各醫院同時線上接收信息的并聯方式,預計將臨床試驗的平均啟動時間從6-13個月縮短至3-5個月。
對于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專業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一方面,政府部門在重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側重官產學研模式搭建新型產業服務機構,同時培育和引進生物醫藥專業外包服務機構;另一方面,探索政府數字化等新模式新手段,突破地理空間的制約,實現更大范圍的產業專業服務資源鏈接,營造更好的服務生態。例如浙江省生物醫藥產業大腦,由政府主導資源整合如國家新藥安評中心浙江分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省MAH轉化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由生物醫藥產業大腦建設運營方主導整合和運營設備儀器試劑耗材、專業技術服務等市場化資源,依據藥械企業在各階段的痛點,構建多種應用場景,如器械注檢場景、數字化營銷工具、數字化應用商店、會議活動等,為企業解決資源要素獲取效率低、周期長、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