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切片與中藥飲片的思考與探討(中)
產地加工快速發展
2017年以來,中藥材種植加工成為產業化扶貧的重要舉措。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推動下,全國592個貧困縣全部發展中藥材種植業。然而鮮藥材不及時加工就容易霉變和腐爛,只有加工成干藥材或切成片后才能銷售與存放,而趁鮮加工成片,生產加工環節少、有效成分流失少,片型好、顏色正、成本低、質量優,能為農民增加收益,所以產地政府愿意支持產地加工,產地加工近幾年發展很快,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2020版《中國藥典》規定了68個可以趁鮮加工的中藥材,藥材切片的有29個品種。但據筆者了解,目前實際在產地切片的品種很多,比如甘草、黃芪、黨參、當歸、山藥、地黃、板藍根、丹參、黃芩、桔梗、白芷、白術、白芍、川芎等,已經超出藥典規定的品種范圍。筆者認為,從現實來看,中藥材趁鮮加工徹底放開,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15年,工信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中明確提出,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鼓勵中藥生產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開展趁鮮切制和精深加工。可以預測,趁鮮加工的品種范圍將逐步擴大。
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優勢
趁鮮加工可減少中藥材有效成分流失。事實上,多數中藥材是可以趁鮮加工切片的,而且質量明顯優于浸泡軟化后再加工的切片。比如干天麻不易潤透,切制后片型差;蘇木干燥后難以切制,潤制過程有效成分易損失;甘草、黃芪、桔梗、白芍、澤瀉、川芎等藥材,曬干運到飲片廠再加工時,必須經過長時間水潤甚至浸泡才能切動,必然導致有效成分流失。
產地加工成片可大幅降低勞動力成本。目前在我國,中藥材主產區多數處于偏遠農村,中藥材在產地直接加工成片可大幅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還能為偏遠地區創造就業,增加收入。
產地加工成片可降低物流成本。中藥材在產地剔除雜質和切制成片,再進入流通環節,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為城市減少垃圾。
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有利行業發展。近幾年,中藥材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已成為行業共識,無論是在國家中醫藥產業規劃,還是在2020版《中國藥典》標準制定中都已得到體現。把飲片廠前移到道地藥材主產地,并明確只加工一種或三至五種本地的道地藥材,實施一體化加工其優勢更明顯:只加工一種道地藥材,機械加工與質量檢驗設備投資少,對照品和檢驗人員減少,投入少、風險小、回報高,便于企業投產和做精做專、做大做強;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在工藝上是相互交叉、沒有界限區分的,一體化可減少多次水潤浸泡與重復干燥加工,避免成分與含量的流失;一體化加工可使藥材損耗下降、節省能源,還可大幅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一體化加工可保證藥材來源清晰、質量穩定,有利于溯源追蹤和分級流通,大大降低物流成本;還可以將產地中藥材是農副產品的商品屬性,歸納進中藥飲片的藥品屬性范疇中,更方便監管部門監管;可以將中藥材生產種植規范與飲片生產規范相結合,有利于質量均一可控與品質的形成,從而保證中藥飲片質量與臨床療效。
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路徑建議
對于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實施,筆者建議,在道地藥材主產地建設一批單品種飲片廠和區域飲片廠,通過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來集中與分流,實現互聯網+全國統一配送與一站直達。
單品種飲片廠是指只生產一種或者幾個品種的飲片廠。比如在甘肅建設只生產單一品種的“黨參飲片廠”“當歸飲片廠”;在四川建設“川芎飲片廠”“澤瀉飲片廠”;在亳州建設“白芍飲片廠”;在吉林建設“人參飲片廠”等。
區域飲片廠是指只生產本地區道地藥材的飲片廠。比如懷藥飲片廠,只生產四大懷藥飲片;還有磐五味、建六味、湘九味等,每個工廠只生產本地的幾種道地藥材的飲片。
在產地實現一體化加工,符合我國國情、符合中醫文化精髓與特征、符合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藥材行業發展非常有利,勢在必行。
事實上,部分龍頭企業已經開始布局,但是一體化進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據藥材的來源和屬性區別對待,不能盲目擴大品種范圍;一體化必須認真研究每種藥材加工中的關鍵技術與質量控制的工藝流程,一定要在減少有效成分流失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減少加工環節、提升飲片質量;一體化不是產地加工和炮制環節的簡單對接,需要合理地進行中藥材產地加工和飲片炮制的一體化研究,保障一體化進程健康穩步向前發展。
筆者認為,以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通過溯源形成質量倒逼機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產地加工與飲片炮制一體化,既可從源頭保證藥材質量,又可解決當前中藥材加工的尷尬處境,方便溯源和監管,應該大力提倡,積極推行。(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劉紅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