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治療產品研發如火如荼,新興技術悄然興起
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對細胞治療產品(Cellular Therapy Products)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國內對細胞治療產品暫無統一界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17年第216號)》中提出,細胞治療產品是指用于治療人的疾病,來源、操作和臨床試驗過程符合倫理要求,按照藥品管理相關法規進行研發和注冊申報的人體來源的活細胞產品。
一般而言,細胞治療產品是指將人自體或異體細胞經過體外處理,回輸人體后治療或預防疾病的產品,其中體外操作包括細胞在體外的傳代、擴增、篩選以及給予藥物或其他能改變細胞生物學行為的處理,細胞治療產品中經過處理的細胞發揮了主要治療或預防疾病作用。
目前,學界對細胞治療范圍尚無明確統一界定,一般認為,細胞治療包括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和其他細胞治療(例如軟骨細胞,既不屬于干細胞也不屬于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治療(cell-mediated immunotherapy)是通過采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修飾和培養,大量擴增出靶向性殺傷功能增強的免疫效應細胞,然后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殺滅血液及組織中腫瘤細胞的療法。干細胞(stem cells)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
圖1 細胞治療產業細分領域情況
資料來源:《深圳市細胞治療研究報告(2016)》
市場表現
(一)產品概覽
目前全球已上市40余款細胞治療產品(含已撤市產品),其中免疫細胞治療產品僅有5款獲批上市(其中3款為CAR-T細胞,1款為DC細胞,1款為T細胞),其余均為干細胞治療產品和其他細胞治療產品。從首次上市國家和地區來看,主要在美國、韓國、日本和歐盟等,我國暫無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從上市時間看,細胞治療產品都集中在2000年以后。從適應癥看,干細胞產品的適應癥更廣,如癌癥、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免疫細胞產品主要用于治療血液腫瘤;其他細胞治療產品多用于組織損傷修復。
圖2 已上市細胞治療產品分類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公開資料整理
圖3 已上市細胞治療產品首次上市國家/地區
數據來源:火石創造公開資料整理
國內免疫細胞治療領域,大多集中在CAR-T領域,超過80%的企業成立時間在2015年之后(已有CAR-T產品獲批臨床試驗的企業)。2020年,國內有兩款CAR-T細胞療法產品提交上市申請,并被納入優先審評,分別為復星凱特從Kite Pharma引進的抗人CD19 CAR-T細胞治療產品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暫定)和藥明巨諾在美國Juno公司JCAR017基礎上自主開發的CD19 CAR-T療法產品瑞基侖賽注射液(暫定)。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的CAR-T研發項目推進至臨床階段,截至2020年第3季度,全國共有34個臨床申報獲得CDE受理,進度領先的有復星凱特、優卡迪、金斯瑞(南京傳奇)、西比曼、科濟生物、博生吉安科等。
圖4 國內CAR-T臨床試驗受理數量TOP5企業
數據來源:CDE,火石創造整理
我國干細胞上游較為成熟,下游應用有待開發。相比國外成熟的干細胞產業鏈,我國干細胞行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僅干細胞上游制備和存儲產業較為成熟,現今大多數干細胞藥物仍處在研發階段,還未有干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截至2020年第3季度,按照我國《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目前國家衛健委公布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共119家(含12家軍隊醫院),我國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和衛健委公布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項目共34個,CDE臨床試驗登記平臺登記的國產干細胞藥物臨床試驗共4個。
表1 我國已登記干細胞藥物臨床試驗明細
數據來源:CDE,火石創造整理
(二)全球市場
細胞治療產品是生物醫藥市場增長最快的子領域之一。在干細胞領域,2014年全球干細胞治療市場規模約為507億美元,2018年全球干細胞治療市場規模達137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2%。預計未來干細胞治療市場增速將持續維持在20%以上。
免疫細胞領域,據Coherent Market Insights預測,在2018-2028年期間,全球CAR-T細胞治療市場價值將以高達46.1%的平均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北美仍將占據全球CAR-T細胞治療50%以上的市場份額,歐洲市場居于次席。但隨著我國CAR-T相關政策的推進以及研發力度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CAR-T行業市場,我國有望在未來短時間內彎道超車,占據很大一部分全球市場份額。
截至2020年第3季度,全球共有3款CAR-T產品獲批上市。2017年是細胞治療領域的關鍵一年,Kymriah和Yescarta相繼獲得美國FDA批準,標志著CAR-T療法獲得市場批準。截至2019年,Kymriah與Yescarta的銷售額分別為2.7億美元和4.5億美元,年增速分別高達260%和70%。2020年7月24日,美國FDA加速批準吉利德子公司Kite另一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Tecartus上市,用于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MCL),至此全球已有3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
圖6 全球已上市CAR-T細胞治療產品年度銷售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Tecartus暫無銷售數據)
(三)國內市場
我國雖然暫未有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但發展勁頭十足。在全球范圍內,中美兩國細胞免疫療法領跑全球。根據Clinical Trials數據,截至2020年3季度,全球CAR-T臨床試驗共計1103項,其中中美兩國CAR-T臨床試驗數量超過全球總數的70%,位處第一梯隊,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第二梯隊國家有加拿大、法國、英國、意大利等。
圖7 全球CAR-T臨床試驗數量TOP10國家占比(截至2020 Q3)
數據來源:Clinical Trials
政策導向
我國細胞治療產品領域呈現“鼓勵+規范”雙向促進的政策導向。在過去十年中,我國在細胞治療領域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法規,尤其是2015年以來,特別是2020年,政策的支持使得包括干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在內的細胞治療領域的發展增速。目前深圳市在國家綜合改革試點等系列政策支持下,正在積極探索細胞立法,以規范和促進深圳市細胞治療產業的良性和穩步發展。
目前我國細胞治療產品按藥品、醫療技術管理的“雙軌制”監管。企業的細胞制劑鼓勵按藥品申報,由國家藥監局按照藥品進行監管,臨床試驗需要進行申報和備案;醫療機構主導的生物醫學新技術,即醫院制劑可按醫療技術進行管理,由衛健委進行備案監管。細胞產品的監管也稱為“雙備案”制度,例如擬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的機構,應當將完整的機構備案材料和擬研究項目備案材料一并經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藥品監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備案。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國內細胞治療產品迎來臨床試驗與上市申請“快車道”。截至2020年3季度,國內已有2款細胞治療產品被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目錄,分別是傳奇生物的LCAR-B38M CAR-T細胞自體回輸制劑與上海明聚生物的CAR-T細胞療法JWCAR029(暫定名:瑞基侖賽注射液);截至2020年3季度,國內共有4款CAR-T產品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4款產品所屬企業分別為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CAR-B38M CAR-T細胞自體回輸制劑)、北京馬力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恒潤達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
發展趨勢
目前,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已經從第一代的LAK細胞發展到第六代的CAR-T細胞(如下表),伴隨抗腫瘤的特異性和靶向性增強,同時殺傷活性和持久性也增強。
表2 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代次優缺點
資料來源:《深圳市細胞治療研究報告(2016)》
以CAR-T為代表的免疫細胞療法,在現有技術的升級迭代基礎上,也逐漸衍生出許多新的技術。
● 自體型CAR-T應用受限,通用型正在路上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CAR-T細胞都是利用患者自身的T細胞來產生的,屬于個體化產物,而患者與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產生定制T細胞是一個昂貴且耗時的過程。除此之外,每種CAR具有固定的抗原特異性,每種CAR-T制劑僅能靶向特定的表位,因此為了提高CAR的靈活性,科學家們致力于開發一種通用型CAR-T(UCAR-T)。
● CAR-T技術持續改進,新興技術悄然興起
CAR-T療法的應用依然面臨包括缺乏足夠的持久性、抗原逃逸會導致復發、安全性低以及生產制備等方面的問題,因此CAR-T技術的改進是其發展的重要方向,包括:借助基因編輯工具設計通用型CAR-T、減輕CAR-T免疫療法毒性、將CAR-T作為藥物遞送工具等。同時,一些新的細胞治療技術也正在悄悄興起,如CAR-NK技術等。
● CAR-T在實體瘤的突破為下一個科技攻關難點
由于應用CAR-T治愈白血病和淋巴瘤已經沒有懸念,目前眾多企業正在瞄準癌癥治療中最后的難點——實體瘤,進行下一階段的科技攻關。
干細胞療法方面,近年來,基于慢病毒載體和基因編輯結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基因編輯干細胞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在臨床應用方面也展現出了極大的潛力。除此之外,干細胞治療技術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干細胞分化與再生醫學、干細胞的免疫調節和疾病干預、干細胞外泌體技術、干細胞藥物篩選模型等領域。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