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戰“疫”話醫事(三)
元朝政府戰“疫”醫事
元朝是個疫病多發的朝代,饑荒、干旱、戰爭等因素誘發了瘟疫的流行,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為了應對瘟疫,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總體是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然而,由于民族歧視、政治腐敗、執政時間短等原因,元朝政府所采取的防治疫病措施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元朝初期,朝廷比較重視瘟疫的預治,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設立了專門機構,也制定了一系列提高醫療水平的措施。為了防疫,朝廷還制定了專門的法令,通過考察官員對疫病的處理,來考量他們的政績。政府設置了惠民藥局,專門掌管醫療衛生事務;進一步細化醫科門類,建立了完整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以便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同時,醫政機構還吸收了國外醫學的精髓,并將它們融入中醫和蒙醫。通過防治疫病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百姓的健康有了保障,民眾的抵抗力增強了,瘟疫的發生概率也就下降了。
由于元朝具有游牧民族“好戰“的特點,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許多地區的衛生條件都比較差,民眾缺乏基本的醫療保健知識,大規模的瘟疫時有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百姓對求醫問藥存在誤區,除了少數人會找醫生看病,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服用藥物;甚至有民眾求助神靈和巫師,企圖通過“祭獻”來祛除疾病。鑒于這種情況,元朝政府對醫學教育比較重視,在全國各級政府都設立了“醫學院”,招收中藥鋪的子弟和醫生入學,進行統一學習。醫學院有嚴格分科,學徒必須通過一定年限的學習,考試合格后才可以行醫。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收效并不理想,培養出來的醫學生以假醫、庸醫、江湖術士居多,反而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一般而言,“大災之后,必有大疫”,瘟疫往往與災害伴隨發生。救濟百姓饑荒的措施,元朝主要采用加強倉儲、囤積糧食和提高農業生產等,官方設立“義倉”和“常平倉”,向飽受饑荒的民眾提供基本食物。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關中因為連年大旱,大饑荒之后就出現了大瘟疫;時年六月,由于瘟疫而死的百姓就有上萬人;至了秋季,甚至出現“十室九空”的慘況。王結多次向中央政府進諫,請求朝廷開倉濟民,使當地的百姓免于餓死,為此,王結還被認命為刑部尚書。
綜上可知,元朝雖然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醫療機構和醫師制度,對從醫人員也有管理辦法,但是缺少針對疫病的防控體系。元朝沒有專門應對疫病的制度、法律、機構和組織方法,雖然此時的醫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出現了一些中醫名家,但是僅僅依靠部分醫家的能力,還是難以滿足整個元朝的醫療。元朝雖然也有一些負責任的官員,他們敢于深入疫區組織救災,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國家沒有重視疫病防治體系的頂層建設,這是元朝政府戰“疫”不利的教訓。(林明欣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丁思元 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王琪格 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邱模炎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責任編輯:申楊)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