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轉型發展紀實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蔣紅瑜) “雜志下一期的主題是中藥經典名方和飲片標準,幾位專家的稿件哪天能定稿?”
“既然主題是中藥,我們選擇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
“備稿工作要做好……”
一個初冬的午后,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以下簡稱傳媒集團)辦公樓一層的咖啡廳傳出低低的討論聲。原來,這是《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社(以下簡稱雜志社)工作人員在開例會。
“在雜志轉型的兩年時間里,通過每周一次的例會,雜志社全體同志在選題匯報、學術探討、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進步,逐漸統一思想,明確了專業學術期刊與新聞期刊從內容、文體、體例格式、刊載流程、刊載目的上的區別,逐步建立了專家同行評議機制,規范了出版印裝流程。”近日,《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執行主編趙燕宜介紹了雜志轉型的過程。
轉型之舵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理論學術研究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一,而學術期刊是理論學術研究的平臺和載體。
看到了時代發展的軌跡,作為一家“中國”字頭的中央文化單位,就應該有所作為。經過長久的思索,2017年底,傳媒集團董事長吳少禎定下方向,旗下《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從新聞期刊轉型為專業學術期刊。
彼時,圖書出版出身的趙燕宜剛到雜志社工作,接到集團提出的要求,立即開始了學術期刊出版規范的調研和學習。2017年11月,中國知網相關工作人員的到訪卻讓她在剛起步的冬天迎來了一盆“涼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顯示,《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7年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影響因子為0.091。
這表明通過自然來稿調整刊載內容,提升雜志學術影響力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只能通過專家約稿提升雜志的專業性和學術性。而這其中,最難的是將原來的新聞報道文體調整為學術論文,從改變文章格式,要求有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到設置中圖分類法、文章編號、DOI碼,再到參加國家開放科學計劃……
“稿件來源從最初用報紙素材,轉型為以專家約稿和學術征稿為主,我們花了兩年時間,這里面有每位責任編輯付出的艱苦努力。”趙燕宜說。
據介紹,2018年以來,雜志社建立了專家約稿制度、稿件登記制度、選題會制度、專家外審稿件制度、責編負責制、三審三校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規范了雜志編輯的日常工作,有效提升了雜志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2019年4月11日,吳少禎主持召開雜志社工作會,對雜志轉型再次進行戰略定位,指出調整雜志欄目,更有針對性地對應藥品監管工作的重點和研究方向。會后,雜志社內部進行了深入研討,起草了欄目策劃方案初稿。在此基礎上,趙燕宜請教了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會長邵明立、中央黨校胡穎廉教授等領導和專家,他們嚴謹認真地討論了每個欄目設置的目的,尤其是邵明立會長對欄目名稱的每一個字都做了推敲。“特別感謝領導和專家們的指導,讓我們的轉型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趙燕宜由衷地說。
雜志轉型是從刊載形式、稿件來源、欄目調整、制度建設、內容規范等方面逐步完成的。而相關專家的指導,更堅定了雜志社團隊的信念——學術期刊起步很重要,寧缺毋濫,高質量約稿,堅持原創首發。
轉型之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轉型起帆之時,雜志社兩度外出調研。今年6月調研《中國藥事》時,趙燕宜與《中國藥事》編輯部主任討論時發現,雜志社面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問題——做自科類期刊,還是做社科類期刊?
自科類期刊偏向傳統論文發表,社科類期刊偏于綜述和理論研究。如果做自科類期刊,雜志儲備的專家資源應該以高校、研究機構的生物科技、藥化專家等為主;如果做社科類期刊,就需要理論研究和法學研究等專家的支持。在向傳媒集團領導匯報、和專家討論、雜志社內部溝通后,雜志的定位明確了——以社科類為主、配合監管科學研究刊載自科類文章,做綜合類學術期刊。
“我們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現在還在探索的路上。國家藥監局的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不僅研究制度建設,也研究技術發展。所以雜志也保留了‘質量安全論壇’這樣的欄目,發表技術成果、安全性研究的文章。”趙燕宜說。
目標初定之后,相關問題緊接而來,如何真正體現雜志價值?目前,雜志的版式還保留了插圖和精修版式,這種新聞類期刊的風格,被不少學術期刊界的專家認為較為花哨。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版式風格?
對此,趙燕宜表示:“其實,國際大刊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科學》《自然》的版式就特別好看。但聽到雜志版式可能不符合國內學術期刊風格的聲音時,我們的壓力確實比較大。不過,傳媒集團領導支持我們保持自己的特點。”
問題一浪接一浪地拋過來,但并未打亂雜志社前進的方向。“我覺得這得益于我們團隊的和諧融洽。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齊心協力辦雜志。”雜志社編務鄭雅英告訴記者,正是因為上下團結一心,雜志這艘船才沒有傾覆于各種突如其來的風浪中。
“每周例會時,轉型目標都會被強調。大家討論最多的是在對標學術期刊的轉型道路上,還有哪些內容專家可以跟進,還有哪些制度可以優化。這些討論都輔以執行計劃并落實責任人,使轉型工作可以切實推進。”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馬茗舒介紹說,從文章體例、內容到欄目創新,再到提前備稿,雜志轉型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堅決的執行力,雜志社才戰勝了諸多困難。
轉型之獲
2018年6月,鄭雅英拿著雜志的材料到中國期刊協會,報名參加“中國最美期刊”的評選。當年9月,由中國期刊協會和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組委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最美期刊”頒獎儀式上傳來消息,《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當選2018年“中國最美期刊”。
2018年“中國最美期刊”評選定位于期刊視覺藝術設計與高質量內容完美結合,以期刊設計的整體藝術效果、制作工藝與技術的完美統一、內容優秀為標準,通過網絡公共投票和專家遴選程序,遴選出印刷制作精美、藝術格調高雅、藝術形式新穎、內容優秀的精品期刊,授予年度“中國最美期刊”稱號。雜志與《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中國新聞周刊》《讀者》等100種期刊從參選的622種期刊中脫穎而出,獲得殊榮。
其實,《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獲評“中國最美雜志”并非僥幸。評委選取的2018年第6期雜志,封面設計使用了我國著名植物科學畫家李愛莉女士的畫作“世界黨參屬花環”,內容集中討論中藥監管政策問題,包含兩位院士的重磅文章;正文含金量高,封面設計精美,版式大氣,突出了雜志的整體風格氣質。
雜志轉型步伐如此之大,讀者、作者有何反饋?據介紹,雜志轉型后,基層建設、案例探討欄目投稿較多,反映了基層監管人員對監管實踐和政策理論思考的深度。目前,雜志自然來稿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幅提升,很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也開始積極投稿。
馬茗舒介紹說,多位專家對雜志轉型給予充分認可,并表示愿意支持雜志辦好辦精;很多讀者通過雜志微信公眾號固定欄目“周末文摘”了解到雜志內容后,積極訂閱雜志。
2018年初,中國政府網與雜志微信號互開白名單,轉載雜志多篇文章。
中國知網反饋,雜志的下載量明顯提升,與很多大刊的下載量接近。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顯示,《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19年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影響因子為0.234,初步完成從新聞類期刊轉型為學術類期刊的任務。
2019年6月,雜志繼去年8月被中國知網(CNKI)全文收錄后,又在“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
8月20日,雜志入選2019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轉型不是容易的事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事業開拓期,學習、判斷、制度建設缺一不可,而且不能停下步伐,有時候真睡不著覺。不過,我們的收獲很多,雜志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們希望與集團共同成長,助力傳媒集團全媒體、大數據、監管智庫三大戰略的全面實施。”趙燕宜說。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每周醫藥看點(9月22日—28日)
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京津冀分中心、華中分中心、西南分中心掛牌成立;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公開征集2025年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 2025-09-28 14:16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