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推進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2015年,我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再提速,江蘇、安徽、福建、青海4個省份的綜合改革試點取得重要進展。這一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健康服務業、醫養結合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多元辦醫節奏明顯加快,相關統籌領域改革全面深化。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擴容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目標、關鍵環節、重點任務和時間節點。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59.31億元,推動建立新的補償機制。各地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縣級公立醫院新運行機制初步建立。
全面推開100個試點城市公立醫院改革。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新增遼寧省本溪市等66個城市作為第三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至此,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增至100個,公立醫院增至1165家。
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政府逐步履行領導責任、管理責任、保障責任、監管責任,探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在運行機制方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運行成本,建立科學合理補償機制。在醫保管理方面,北京、山西、遼寧等省(區、市)通過采取大病保險、改革支付方式、商業保險機構經辦等措施,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各試點城市改革了醫療機構績
效考核辦法和工資薪酬制度。
全民醫保制度更加完善
全民醫保制度日益穩固,制度整體取得積極進展。我國三大基本醫保覆蓋人數達13億人以上,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基金征繳比例穩定在8%以上,部分地區達到10%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水平逐年提高,達到人均500元左右。
大病醫保制度全面實施,托底功能更加完善。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意見》,提出2015年底前大病患者看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到2017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大病保險制度。截至2015年底,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實施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參保居民超過10億人,報銷比例不低于50%。疾病應急救助14萬人次,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全面開展,重點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自負費用救助比例普遍達到70%。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有機銜接,我國基本醫保制度托底功能日益增強。
支付方式改革快速推進,醫保基金運行比較平穩。2015年,進一步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按人頭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等復合型付費方式。進一步建立完善了醫保經辦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談判協商機制與風險分擔機制。啟動跨省就醫費用核查和結報試點工作,僅新農合,全國就有21個省(區、市)的信息平臺與國家信息平臺聯通。商業健康保險體系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健全
基層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基本藥物制度等運行框架基本形成。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26個省(區、市)出臺了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基層衛生綜合改革不斷提質增速。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40元。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展順利,實施效果顯著。
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機制不斷完善,推動藥品流通領域改革。2015年,《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將集中采購擴大至所有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新一輪藥品集中采購。2015年,83.4%的公立醫院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采購藥品,44.3%的公立醫院在省級集中采購平臺采購高值醫用耗材。為深化藥品流通領域改革,降低藥品流通費用,商務部等部門著力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提升服務水平和流通效率。
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切實保障群眾用藥需求。2015年,有關部門在加強短缺藥品、低價藥品和兒童用藥的供應保障,以及完善短缺藥品儲備等方面發力。穩步開展基本藥物定點生產試點,進一步明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統一價格,從劃分區域的中標企業集中采購藥品。
大力推進藥品價格改革,降低群眾用藥負擔。2015年,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藥品價格談判機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乙肝治療等5個專利藥品的試點談判。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自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藥品價格。
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時間表”確定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機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持續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基層服務能力提升。2015年,中央財政持續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補償機制,安排中央專項投資228億元,支持縣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穩步開展醫師多點執業與雙向轉診制度,促進醫療資源平穩流動。2015年底,全國近5萬名醫師注冊了多點執業;27個省(區、市)出臺了醫師多點執業實施方案。2015年,三級、二級公立醫院分別有7.6%、6.1%的住院患者轉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上級醫院轉診的患者占1.1%。
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推進分級診療。2015年,《關于做好高血壓、糖尿病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1891個縣(市、區)建立了高血壓、糖尿病分級診療和結核病綜合防治管理服務模式(占66.3%)。對診斷明確的患者提供以社區為主的健康管理和診療咨詢服務,取得初步成效。
穩妥推進試點工作,形成分級診療服務新模式。2015年, 24個省(區、市)出臺了分級診療文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全部啟動分級診療工作;開展基層首診責任制的試點縣(市、區)超過50%,部分地區形成了一些發展經驗和服務模式。
其他各項改革任務進展顯著
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得到加強。深化醫教研協同發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累計招收12萬人,啟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恢復舉辦兒科專業,增加精神醫學專業招生。《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發布,深化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新藥創制”和“傳染病防治”兩個重大專項取得一批新成果,并進入全國科技改革試點。《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發布;重點科研基地建設穩步推進。
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防治結合”服務模式初步建立。2015年,公共衛生服務重點在廣覆蓋的基礎上強化提高質量,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同基本醫療服務相銜接,推進實現提供以全生命周期為核心的連續性醫療衛生服務。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2015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出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逐步向應用層面發展。實施信息惠民行動計劃,29個省(區、市)開展居民健康卡應用試點。14個省(區、市)的126個地市建立了衛生信息平臺,不同程度實現了區域內互聯互通。
多元辦醫格局加快形成,多措并舉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國家積極推動社會辦醫、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等健康服務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引導醫師到基層多點執業。2015年,29個省(區、市)出臺鼓勵社會辦醫的實施細則,民營醫院達到14518所,比重超過51%,門診量已占到全國門診總量22%,多元辦醫格局初步形成。
積極推進醫養結合,鼓勵形成多種形式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機制和模式。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夯實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2015年我國商業健康險保費總額達到2410.47億元,同比增長51.86%。
(作者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改專家)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