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致敬新醫改】回顧三年經驗 布局“十二五”醫改
2011年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施行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與“十二五”規劃承接的關鍵之年。2011年11月29日,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審議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實施中期評估報告》,充分肯定2009-2011年醫改取得的成效,并提出鞏固和發展改革的階段性成果,創新體制機制,將醫改推向深入。
穩步推進 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建立
2012年初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指出,經過幾年努力,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初步建立,這一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將長久造福國民健康,也為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探索了中國式的解決辦法。
中央財政投入逐年加大 “新醫改”施行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2009年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比2008年增長了29.4%,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17%,2011年比2010年增長了18.5%。2009~2011年,中央財政共安排120億元專項資金,對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綜合改革進展快且效果好的地區予以獎補。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新增投入12409億元,比既定的8500億元增加了3909億元。
同時,3年間中央出臺醫改文件14個,主要部門出臺重要配套文件50多個,加上地方出臺的文件,較為完整的醫改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擴大 “新醫改”實施三年來,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以“新農合”為例,各級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水平從2003年的人均20元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從2003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取得進展 啟動于2009年8月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各地以此為突破口,統籌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截至2011年7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實現了在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時,基本藥物省級集中采購全面推行。基層綜合醫改穩步推進,25個省份出臺了基層綜合改革或多渠道補償實施辦法。此外,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24個省份調整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費標準。基本藥物被全部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售價平均下降了25%。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為切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2011年,國家支持300多所縣級醫院、1000余所中心衛生院和13000多個村衛生室的建設。2011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中,醫藥方面新增投資42.12億元,覆蓋1814所中醫醫院、58個地市級民族醫院和88個西部地區地市級中醫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隊伍結構明顯優化。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 2011年,我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25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至10類41項。中醫體質辨識、0~6歲兒童中醫健康指導、孕產婦中醫健康指導、老年人中醫健康指導、高血壓患者中醫健康干預、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醫健康干預、中醫健康教育等七個方面的中醫藥服務內容被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范圍。截至2011年底,全國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50%,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數分別達到4500萬人和1500萬人。
全面探索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2010年2月,《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1個目標、3個領域和9項任務。201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明確要按照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堅持點面結合、遠近兼顧、突出重點、邊試邊推,采用“兩條腿走路”的策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2011年4月,《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發布。全國16個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745家公立醫院開展了綜合改革試點,在管理體制、補償機制、支付制度、內部管理、改善服務、支援基層和鼓勵社會辦醫方面展開全面探索。
探索 給出醫改“中國答案”
2009~2011年的三年醫改時間,為醫改的進一步深化作了有益探索,也對這一世界性難題給出了“中國答案”。
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農村和偏遠地區醫療服務設施落后、服務能力薄弱的狀況改善,城市大醫院“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問題逐步緩解。15分鐘內可到達醫療機構的住戶比例從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個人衛生支出從2003年的55.8%下降到2011年的35.3%。“新農合”參合農民自付醫藥費用比例從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
衛生事業發生結構性變化 一方面,衛生資源配置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重城市輕農村、重醫療輕預防、重高端輕基本、重西醫輕中醫的問題正在扭轉。公共財政投入向基層、農村和公共衛生傾斜的導向作用不斷增強。2009~2010年間,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凈資產增幅達55%,縣級醫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醫院。同時,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數量、學歷、知識結構也出現向好趨勢。2011年我國鄉鎮衛生院人員數達到120萬人,比2005年增長18.7%,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比從23%提高到40%。
另一方面,人民群眾衛生服務利用結構發生變化。群眾更加認可和信任基層衛生服務,其服務利用出現增長趨勢。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差距逐步縮小。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享有醫療保障的比例分別為55%、21%,2011年該比例分別為89%、97%。這表明,醫療衛生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加快,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地區差異正發生深刻變化。
籌資結構趨于合理 2001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占比為60%,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分別僅占16%和24%。2010年,個人衛生支出占比下降到35.5%,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占比分別提高到28.6%和35.9%。這一結構性變化表明,我國衛生籌資結構趨向合理,居民負擔相對減輕。
繼承與深化 “五項工作”變“三項任務”
醫改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重大制度創新。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全國上下深入貫徹醫改決策部署,五項重點工作和相關領域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1年11月,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審議了《“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2012-2015)》等文件,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體制性矛盾日漸暴露,改革難點集中顯現,工作難度加大。統籌謀劃好“十二五”醫改規劃,對鞏固醫改成果及確保2020年醫改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2012年3月,國務院出臺《“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標志著新醫改完成了“轉段”工作。該文件明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核心,在全民基本醫保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完善和公立醫院改革三方面取得重點突破。這標志著2009~2011年的五項重點工作轉變為“十二五”期間的“三項重點改革”任務,改革的難點、重點進一步聚焦。
三項重點任務既是對五項重點工作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根據新形勢、新要求進行的拓展和深化,體現了“十二五”期間承前啟后的階段性特征,也體現了建新機制、持續深化醫改的目標。(作者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改專家 魏子檸)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每周醫藥看點(9月22日—28日)
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京津冀分中心、華中分中心、西南分中心掛牌成立;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公開征集2025年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 2025-09-28 14:16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