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脊柱結核脫貧攻堅戰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通訊員 高陽)每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從1882年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霍發現了結核病病原菌,已經過去一百多年,結核病仍舊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
每年全球都有數以百萬人因該病死亡。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采取行動,向結核病宣戰,今年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主題為"終結結核,時不我待!"
一人患結核,全家被拖垮
結核病一直是傳播速度快、易感人群多、疾病負擔重的傳染類疾病之一。每天近3萬人患上這一疾病,約4500人因結核病失去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布的《2017年全球結核病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有1000萬人罹患結核病,死亡160萬人。其中,87%的新結核病例發生在30個高結核病負擔國家,八個國家占新結核病例的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亞洲的東南亞、非洲等不發達國家。
我國是結核病大國,根據2017年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6年,中國年報告結核病患者數均在90萬左右,且疫情分布不均衡,西部高于中、東部,農村高于城市。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結核病防控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是發病的重災區,患者總數量居全球第三。
結核病發病率雖然高,但并非無藥可治。如今,結核病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正常人體內都有結核桿菌,生活環境惡劣、營養條件差者,免疫力就會更差,容易感染結核病。及早的發現,經過正規的抗結核治療或手術,并堅持服藥,是可以獲得非常好的預后并實現痊愈的。
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人發現不及時,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陷入"小病拖大病,大病沒錢治"的境地。盡管政府已將結核病治療費用部分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為結核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檢查和一線藥物治療,但輔助治療尚不在免費范圍內;另外,各地對耐多藥結核的政策也不統一。很多抗結核治療仍在門診進行,多數門診治療費用尚未納入醫保,這導致超過一半的患者家庭正經歷"災難性醫療支出"。
目前,我國脊柱結核居全身骨關節結核的首位,脊柱結核以骨質破壞為主,是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現形式。它不像感冒發熱吃點藥就能治愈,若治療不當,很可能導致終身癱瘓。由于這類結核病大多影響到年富力強的成年人,因此在所有類型的結核病中,脊柱結核最容易導致一家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據調查,我國結核病患者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約3萬元,其中,每位患者治療平均花費近7000元,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23%;若按家庭實際年平均收入計算,花費比例更高達49%。而脊柱結核病人99%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貧困,并且脊柱結核需要更長的治療周期,更長時間的用藥治療,各種定期檢查項目,導致大多數脊柱結核患者和家屬都會陷入"越貧越病、越病越貧"的困境,成為擺在各國各地區結核病防治人員面前的難題。
一體化診療,救助脊柱結核
脊柱結核致殘、致癱率較高,能否及時有效地接受治療,決定了治療效果和肢體功能的保全。除了患者本身接受診斷、治療較晚外,很多醫院對脊柱結核的處理流程也較為落后,耽誤了患者的治療。
傳統的處理流程是:綜合醫院確診后,就讓患者到結核病防治機構檢查并接受治療,確認沒有傳染性后方可回醫院做手術,術后要回結核病防治機構繼續治療。
目前,抗結核治療一般需要1年多,而由于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來回奔波,導致從確診到接受手術的時間大大延長。手術結束后,仍要輾轉于手術醫院和抗結核治療的醫院之間進行復查,病人往往被折騰得苦不堪言。
為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作為湖北省醫療行業的主力軍,聯合北京中衛公益基金會開展"強起來--關愛成人脊柱結核精準扶貧走基層"救助項目,旨在救助全國范圍內的低收入家庭、農村特困戶、邊遠山區的成人脊柱結核病患者,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改變因病致貧的局面,使廣大脊柱結核貧困患者受益。
武漢市第一醫院脊柱外科專家正在進行手術。高陽 攝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利用該院在脊柱外科類疾病防治方面的專業優勢,該院脊柱專業團隊經過摸索,在夏平副院長的帶領下,運用中西醫結合新醫學的跨界學習,把結核化療、并發癥處理等一體化治療,建立了"脊柱結核中西醫一體化診療模式"。
他們在臨床上發現了脊柱結核病人,一旦排除傳染性,就可以馬上對病人進行抗結核病治療,化療一到兩周就及時手術,實現抗結核治療和手術之間的無縫對接。從患者術后的化療、營養狀況的中西醫結合調理,到化療并發癥的處理以及藥物的中藥西藥調整等方面,實行中西醫一體化管理。臨床發現,除了耐多藥結核病人外,大部分脊柱結核病人采取短程治療,在10個月左右基本痊愈,縮短抗結核治療時間。
武漢市第一醫院脊柱外科醫護人員查房。高陽 攝
過去的2018年,該院聯合由愛心企業成立的北京中衛公益基金,共同發起了"強起來--關愛成人脊柱結核精準扶貧走基層"救助項目,幫助貧困家庭的經濟頂梁柱成人群體,針對18歲以上的成人患者,尤其是低保戶、貧困戶,進行每人5萬元的脊柱結核手術費用的補助。
通過第一期項目實施反饋來看,患者及家庭的醫療負擔得到大大減輕;從患者的愈后隨訪來看,一體化診療方式更好的幫助患者減少了周轉時間,總體康復效果更佳,對于患者重返社會工作更加有利。近年來,該院開展脊柱結核手術100多臺,積累了豐富的中西醫一體化的手術經驗和圍手術期管理經驗,脊柱結核中西醫一體化治療方案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此次脊柱結核救助項目也得到全國大人代表的關注和支持,并對項目前期實踐予以充分肯定。為此,有人大代表建議,在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在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立《精準扶貧,脊柱結核病人專項救助項目》,在全國推廣該院的"脊柱結核中西醫一體化診療模式",針對低保戶、貧困戶患者開展救助活動,幫助他們減輕醫療負擔,避免患者因結核病陷入越窮越病,越病越窮的怪圈。
一起脫貧攻堅,挺起國人脊梁
防治結核病已經是世界各國的重要議程。自2000年以來,全球對抗結核病努力拯救了約5400萬條生命,使結核病死亡率下降42%。2014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終結結核病戰略"為各國提供了藍圖。
為加快各國防治結核病的工作,在2018年9月舉行的首屆聯合國高級別會議上,各國元首做出了終止結核病的有力承諾。承諾確保到2022年底使4000萬結核病人獲得所需治療,同時商定為3000萬人提供預防性治療以保護人們免患結核病。到2022年每年為結核病預防和治療動員130億美元,同時為相關研究活動籌集20億美元。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預防為主,將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于村和社區,務必讓基層群眾受益。精準脫貧要堅持現行標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加大攻堅力度,提高脫貧質量。"
消滅結核病不只是衛生部門的事,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建議將脊柱結核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更廣泛的減輕病人負擔。政府領導相關醫療機構加大對脊柱結核防治的重視,在各地結核病所聯系相關病患,進行重點幫扶。給予相關愛心企業一定的支持。呼吁更多社會公益機構、愛心企業加入進來,幫助更多的脊柱結核病人重新"站起來、強起來"。
武漢市第一醫院夏平副院長(左一)為患者診療。高陽 攝
推廣脊柱結核中西醫一體化診療模式,提高脊柱結核病人的診療效率。建議在全國推廣"脊柱結核中西醫一體化診療模式",讓脊柱結核患者少跑點路。以省為單位,由三甲級中西醫結合醫院牽頭,建立覆蓋城鄉基層結核病機構的"醫聯體"方便病人轉診,為貧困患者開通相應的綠色通道,減少患者在不同醫院周轉的經濟成本,避免因此耽誤治療。
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地方醫院可以開展相關脊柱結核科普活動和公益日,為病人組織義診和舉辦健康大講堂。由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牽頭建立脊柱結核診療大數據平臺,收集脊柱結核病患信息,定期回訪,真正把這部分人的健康管起來,實現"真脫貧"。
確定目標人群和幫扶標準,落實精準扶貧計劃。脊柱結核病人病程長、病時久、有時候很難發現,基層扶貧及社區醫療機構要做好"早發現"的工作,開展基層調查,幫助篩選和甄別貧困家庭。
建議主要鎖定低收入家庭、農村特困戶、青海西藏高原區域、邊遠山區的成人脊柱結核病患者,進行重點進行幫扶,逐步落實幫扶計劃。資助對象為18周歲以上成人患者;經臨床、實驗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脊柱結核(包括骨與關節結核),具有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已排除結核傳染性的患者;由農村鄉鎮或城鎮街道辦事處以上行政機構證明為家庭經濟狀況貧困的患者。
今年的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主題是"時不我待",著力強調就全球領導人所做承諾開展行動的緊迫性,向全世界提醒,要緊急采取行動,在擴大防治覆蓋、提升科學研究,增加經費籌資和人權保障等方面的承諾和行動。呼吁政府、受影響社區、民間社會組織、衛生保健提供者及國家/國際伙伴團結協作,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
開展行動,時不我待!終止結核,時不我待!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