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中藥從源頭開始
圖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品質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林瑞超在研討會上展示不同藥材偏光下的草酸鈣晶體與淀粉粒。杜然浩攝
近年來,中藥工業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7年醫藥產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生產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26.5%。但中藥從源頭開始就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產業化后出現的中藥材質量降低、中藥飲片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制約了中藥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12月20日,在"2018智慧食藥博覽會暨四川(樂山)首屆中醫藥博覽會"期間召開的中國中藥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從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信息化工作進展、中藥品質評價、質量控制及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等角度,把脈中藥高質量發展途徑。與會專家共同發出呼聲:藥材好,藥才好。
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的謀發展
研討會召開前一天,正趕上農業農村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能夠形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功不可沒。"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副主任張小波在研討會現場提及此事時,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
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依賴于中藥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近十多年來,我國中藥產業快速發展,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承壓。2011年8月,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擔任此次普查的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
"普查的目的就是要摸清中藥資源家底,找到制約行業發展關鍵問題的解決辦法,并做好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承接和轉化等工作。"張小波介紹說,通過資源普查,大批中藥資源調查數據入庫,包括114504套樣方、11280種可藥用資源種類、1995種蘊藏量種類……將這些數據及其背后的信息"密碼"連綴起來,可構成我國中藥資源全貌圖,也為出臺中藥資源保護措施和制定產業政策提供了依據。
這次普查對緩解中藥資源壓力意義重大。一方面,普查發現很多有藥用潛力的新物種。"目前我們已經發現74個新物種,對其中的63個物種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約70%的品種有潛在藥用價值。"張小波說。另一方面,解決中藥材資源稀缺問題,最終要依靠人工種植,依托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了一批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
"這次普查運用了很多現代科技手段輔助發現與監測資源。"張小波說,2013年,普查專家組將遙感技術運用到資源普查工作中,并專門成立中藥資源遙感監測中心,搭建起道地藥材調優栽培信息服務平臺,用以監測藥材生長環境的水肥信息、病蟲害狀況和藥材長勢等,服務中藥材精細化種植和高質量生產。
遙感技術監測結合實地調查數據,可以相對準確地反映藥材的分布區域和種植數量,匯總多時段信息能預測出某藥材產量。"對多年生的藥材,把幾個年度的種植情況匯總,就能推測出可供應的數量。"張小波補充道,這些信息可以指導企業種植和生產。
同樣是解決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段金廒則關注藥材生產過程副產物的價值發現和資源化利用。據他介紹,在我國藥材生產過程中,每年產生非藥用部位近億噸,中藥制藥等深加工過程每年產生固/液廢棄物和副產物逾億噸,這些副產物仍有資源價值,但利用率并不高。
段金廒提倡中藥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中藥材生產必將由重規模求數量的發展模式,向重質量求效益方向發展;中藥材產業競爭將從單純產品質量競爭升級到全產業鏈質量管控競爭。中藥產業一定要改變粗放型發展方式和生產模式,不能無限制地耗竭資源。"段金廒強調。
圖為中國中藥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專家發言受到聽眾"熱捧"。杜然浩攝
在解決現實問題基礎上實現現代化
如何給傳統中藥注入新鮮活力,現代化無疑是發展方向之一。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楊明認為,中藥現代化要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前提。"腳踏實地把中藥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解決好,中藥產業才能更好地發展。"楊明的觀點得到現場多位專家的認同。
楊明長期研究中藥制劑質量過程控制。他介紹說,近年來中醫藥發展相關文件反復強調過程控制,而過程控制的焦點則在于中藥制造的數據化和標準化。
"我們現在有大量數據,但是數據沒有形成規律,沒有成為質量控制的決策因素。"楊明解釋道,生產批記錄、檢驗報告等海量數據閑置,利用率低;很多環節的生產依然依靠經驗判斷,但經驗判斷存在模糊性、主觀性、可操作性差等缺陷。
在楊明看來,經驗數據化、工藝精細化、操作規范化,是實現智能制造和連續生產的前提。如何在中藥生產過程中保證藥品均一、穩定、可靠?對此,楊明總結出4W規則,即明確關鍵影響要素(where)、影響程度(why)、如何控制(how)和控制范圍(when)。
"從4W的角度對生產中的每個環節發問,至少提出100個問題。一個產品能把100個問題回答清楚并且全部解決好,它就能被打造為精品。"楊明稱這種做法為"百問成精",其本質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精細化管理和質量控制。他說:"我們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重點以品種為載體,對提取、醇沉等工藝過程進行精細化研究,形成數據,將之與制藥裝備的工程原理研究結合,在制藥裝備研發中尋求中藥質量控制的解決方案。"
"目前中藥處于'真偽基本解決,優劣無從談起'的狀態。中藥優劣體現在品質上。"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品質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林瑞超在研討會現場介紹了他的中藥品質評價理念和實踐。
中藥品質評價是對中藥的內涵與特性(特征)進行研究,對其進行客觀化、數據化、科學化描述,其核心是真、偽、優、劣的評判,目的是保證藥品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林瑞超介紹說,中藥品質評價模式經歷了從傳統的性狀評價,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理化檢測、對活性成分或指標成分含量進行儀器測定,再到評判藥物生物活性的生物評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藥的真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由于中藥民族藥的種質、產地、栽培、采收、加工、貯藏、炮制、制劑等環節均影響其產品品質,加之其成分和作用機制具有復雜性,中藥的優劣評價標準仍待確立。林瑞超提出,應該從生物評價、儀器分析和理化性質多個維度出發,構建科學、合理、實用、經濟、環保的中藥品質評價體系。
建立追溯體系保障中藥產品質量
研討會上,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趙軍寧強調,中藥高質量發展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一,是為人民提供健康服務的重要保障,藥材好,藥才好。作為制劑的源頭,中藥材及中藥飲片質量問題會影響制劑質量控制。而中藥材是農副產品,其生產牽扯面廣、人多、鏈條長,質量控制存在挑戰。
"中藥材質量追溯是解決中醫藥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中藥材倉儲分會常務副會長王春錄認為,追溯本身只是手段和形式,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只是追溯體系應具備的功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中藥材全過程質量可控。
在王春錄看來,好的追溯應該有法律依據、有質量保證體系、能產生內生動力并遵循追溯的基本原則。"能產生內生動力的追溯才是好追溯。"王春錄特別強調,當追溯能夠區別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質量優劣時,必須要對有無追溯的產品給予價格區別,如果不能"優質優價",或者不進行追溯的產品在銷售上沒有受到限制,就會打擊企業開展追溯建設工作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其內生動力。
王春錄提出,中藥材質量追溯要遵循全程、全面、統一、持續的原則:要能做到前端與種植銜接、后端與飲片加工銜接;要包含產品基本信息、質量檢測、經營主體類別、物流質量、在庫養護、出庫運輸交接等環節的信息;追溯的編碼規則標識方法、信息平臺要實現全國統一,追溯平臺與物流信息平臺最好能融為一體,以便所有信息可統一管理、持續保存、隨時可查;要將追溯功能與物流管理、經營管理、電子商務、擔保融資等功能有機融合,驅動企業主動、持續進行追溯,逐步建立追溯長效機制。
近年來,不少企業和協會積極參與中藥追溯建設工作。2017年7月,中國中藥協會成立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并著手搭建中藥質量追溯系統。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潤懷在研討會上介紹說,到今年8月底,共有117家企業試用中藥質量追溯系統,包括藥材種植企業89家、飲片生產企業25家、中成藥生產企業3家。
趙潤懷認為,企業是追溯的基本單元,也是追溯信息的來源,追溯信息必須確保真實、完整、準確,追溯過程必須規范化、標準化、網絡化。他指出,企業追溯工作的重點在于選好追溯試點重點品種、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成立追溯機構并明確崗位職責、確保追溯工作標準規范,以及結合實際抓工作落實。
"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品規繁多,追溯難度較大,必須分批實施。首批品種的選擇原則應從追溯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兩方面考慮。"趙潤懷解釋說,迫切性方面,可選擇大宗品種、高價品種、藥食品種、毒性品種和問題品種;可行性方面,要結合中藥品種保護、質量風險管控、企業品牌維護、市場開發戰略、國家標準項目相關工作等進行選擇。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每周醫藥看點(9月22日—28日)
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京津冀分中心、華中分中心、西南分中心掛牌成立;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公開征集2025年度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項目,... 2025-09-28 14:16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