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百姓“菜籃子”變遷】海口文華農貿市場 小市場有大夢想
如今的文華農貿市場干凈整潔,還是一個“智慧農貿市場”。
“來——啦!”9月7日早上,在海南省海口市金貿文華農貿市場(以下簡稱“文華農貿市場”),攤主王大姐向退休多年的文奶奶打著招呼。王大姐說話吐字有些困難,這是7年前她遭遇車禍的后遺癥。2006年,王大姐就在這家農貿市場賣菜了,只不過那時候菜場還沒有名字,是一個臨時搭建的鐵皮棚,文奶奶是住在金貿區的老街坊,常到這里買菜,一來二去大家便熟識了。王大姐麻利地幫文奶奶稱好了青菜和黃瓜,剩下的幾角錢零頭她免掉了。但文奶奶堅持要給她,體諒地說:“你做小生意不容易,該多少就給多少。”
文華農貿市場從十幾年前破舊的鐵皮棚發展到現在成為海口市食品安全標桿農貿市場,期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硬件設施一流,農副產品種類齊全,經營業戶服務周到,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這種攤主和市民間濃濃的溫情。
“可別小看農貿市場,它是城市中最有生命力的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煙火氣。”海口市金貿文華農貿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書傳說。文華市場雖小,卻有著大大的夢想,那就是要做所有攤主的命運共同體,做周邊5萬多人口的命運共同體,甚而是海口這座城市的命運共同體。
鐵皮棚里污水橫流
改革開放之前,海南屬廣東省所轄。1988年4月,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設立。由于島嶼經濟,交通不便,海南本土出產的蔬菜又少,所以市場上的蔬菜品種單調,連北方人常見的蘿卜、黃瓜、土豆、西紅柿、大白菜等在那個時候都比較少見,像樣的農貿市場更是稀少。即便是在10年前,王大姐所在的菜市場也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名字的臨時農產品銷售點。當時,為了解決海口電力村和金貿區居民日常買菜需求,市政管理部門臨時搭建了一個鐵皮棚子,人們就在這個不到500平方米的鐵皮棚里選購蔬菜、肉類和海產品等生活必需品。臨時市場僅分為蔬菜區和肉類區,各個攤位是簡單架設的水泥板。菜市場里污水橫流,菜幫子、爛葉子、煙頭、塑料瓶等垃圾遍地,加之市場里海產品、水產品很多,又招來成群的蒼蠅亂飛,衛生環境極差。
“忙完一天回到家,渾身臭烘烘的,各種味道都有。”朱宏珍是2007年開始在這里經營的老攤主,她說,臨時菜市場連個名字都沒有,賣菜的地方又臟又亂,感覺自己沒有地位,連家里兒女因嫌丟人都不愿意說媽媽在市場賣菜。
據海口市商務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由于歷史原因,海口市區農貿市場大多屬于私人所有,很多農貿市場都像10年前的文華市場一樣,用簡單的鐵皮棚搭建,設施陳舊破爛,環境臟亂,管理不到位,食品安全隱患多。有些農貿市場還是自發形成的,菜販直接在路邊或者居民樓下擺地攤,連鐵皮棚、水泥攤位都沒有,既影響城市市容,還阻礙交通、影響市民日常生活。那時,整治農貿市場已迫在眉睫。
華麗轉身成為標桿
2009年,海口市政府引入社會資金組建了海口金貿文華農貿市場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將這個鐵皮棚臨時市場建設成標準化農貿市場,總建筑面積12000多平方米,共四層樓,農貿交易大廳4900平方米,標準化攤位近300個,還建起了員工活動中心、垃圾轉運站等,配備了24小時電子監控管理體系,整個市場在硬件設施和信息化設備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2015年年底,海口市通過政府補貼、企業參與的方式,由表及里對全市42家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文華市場主動在原有高起點的基礎上,根據《海口市農貿市場設計導則》,投入968萬元改造升級,增加了食品安全監管設施,還引入各種新的科技手段,將該市場建設成為“智慧農貿市場”。比如:市場免費給攤主配備了“智能秤”,可以提供準確稱量計算、打印追溯憑證、電子支付結算等智能化服務。市民將選好的菜放到秤上后,顯示屏馬上顯示金額,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完成支付。
如今的文華市場地面鋪著白色的瓷磚,非常干爽,攤位也變得高大上起來——用瓷磚砌成臺面,邊緣用不銹鋼包邊,還豎起了玻璃擋水墻。這樣,青菜、肉類、水產品上的水漬就不會外流到地板上。整個菜場被細致地劃分為蔬菜區、水果區、面點區、豬肉區、牛肉區、海產品區等10多個分區。菜販們穿著統一的紅色工作服,熱情愉悅地為顧客服務。
文華市場將食品安全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場專門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責任到人;對肉類食品實行即時驗票進場專項管理,每天進場的肉類產品都須憑票憑證進入;建立農產品檢測室,每天抽樣檢測10個蔬菜品種,肉類、水產品等實施每周抽樣檢測,并通過電子顯示屏公示當天的檢測結果;副食品實行產地、產期及保質期建檔建臺賬跟蹤管理,過期、變質、無產地、無保質期產品一律禁銷,并報經食藥監部門立案處理。
近兩年,文華農貿市場先后被評為海南省食品安全農貿市場示范單位、海南省標準化體系建設試點單位、海口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標桿單位……
做城市命運共同體
“我們在農貿市場的建設中,一直強調城市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讓經營者樹立起城市主人翁的意識,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和環境,自覺遵守誠信經營的準則。”陳書傳說,公司每個季度定期開展培訓,反復向經營者強調市場環境、食品安全、誠信經營的重要性,天長日久,文華市場的近2000名從業者都有了這樣的意識,每個人的精氣神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現在,我不再覺得自己是個小菜販,我很自豪自己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為大家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務。”朱宏珍本是重慶人,原本計劃到海口打工,掙點錢就回老家。但是,文華市場的改變最終讓她選擇留在了海口,并在海口買了房,兩個孩子一個上了大學,一個正在讀高中,孩子們再也不怕別人問起母親的職業。
2011年8月1日晚,王大姐和丈夫賣菜收攤后在回家路上發生了車禍。得知這個消息后,公司董事長陳書傳帶頭捐款1000元、公司捐款2000元,還發動全場職工捐款近2萬元,為王大姐夫婦二人的治療提供幫助。公司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后,附近的居民包括文奶奶和經常找王大姐買菜的老街坊們,甚至很多不住在附近的市民都紛紛捐款,社會捐款超過10萬元。王大姐夫婦昏迷長達數月,文華市場依然保留著夫婦倆的攤位,直到兩年多后兩人重新回到菜市場。
小市場有大夢想,文華市場的管理者、經營者以及周邊的居民都能感受到這個命運共同體的溫暖與魅力。“近300名攤主、2000多名從業者匯成文華市場的命運共同體,文華市場又是海口這個城市的命運共同體。”陳書傳說。
文華市場的巨變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南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海南以“闖海人”的飛揚激情,書寫全國最大改革“試驗田”的“春天的故事”。這個曾經封閉、落后的海島,如今開放、繁榮、文明、宜居。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無數像文華市場的管理者、經營者、周邊居民一樣平凡普通的海南人樂觀向上、埋頭苦干、積極進取,維護著、建設著這個命運共同體。他們的夢想跟隨著這個城市的脈搏一起跳動,今后還會努力讓這個美麗的夢想不斷升華、不斷實現。(記者 范南虹)
記者手記: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1986年,我從四川來到海南海口市,看到當地的農貿市場和小時候我家附近的農貿市場大抵相似——大部分是露天的,沒有固定攤位。由于管理不到位,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我兩次因為食用了問題蔬菜而遭遇食物中毒。
1988年前后,當地出產的蔬菜很少,農貿市場上只有小青菜、空心菜、水芹、豇豆等。然而不久后,這些都隨著海南進一步改革開放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是物流暢達,內地的蔬菜可以直接調運過來;二是農業科技更發達,以前海南沒有的蔬菜品種現在基本都能本土種植了。
2006年以后,市政府加強了對農貿市場的投入和管理,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盡管如此,農貿市場內的環境衛生還是很糟糕。地面經常濕漉漉的,遇到下雨天,鐵皮棚到處漏雨,即使在市場內,也得撐著雨傘。一到買菜的時候,泥濘的地面就會把鞋子弄臟。幾次之后,我終于還是把買菜的任務推給了先生,還專門給他買了一雙去農貿市場買菜穿的拖鞋。
2009年,海口市政府加大了對全市農貿市場改造的力度。常去的市場改造后開業的當天,先生買菜回來歡天喜地地說:“可以穿皮鞋、休閑鞋去買菜了。”他飛快地扔掉穿了兩年已經骯臟不堪的專用買菜拖鞋。待到我去新市場,果然看到市場變得高大上了——一座3層大樓,地面鋪著瓷磚,攤位也是瓷磚砌成的。熟食區、蔬菜區、水果區、肉類區、水產區……分區細致,一應俱全。整個市場干凈整潔,不見垃圾。水產區的攤位不僅建有擋墻,水不會外流,而且建有排水溝,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污水橫流。能到這樣清清爽爽的農貿市場買菜,每天看著新鮮的蔬菜青翠欲滴、鮮活的水產活蹦亂跳,這種生活多么美好!于是,買菜的任務又被我搶了回來。
2016年,海口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再次對全市農貿市場統一進行升級改造,并且制定了《海口市農貿市場設計導則》,要求所有的農貿市場按標準建設,不論是主城區,還是鄉鎮的農貿市場,都適用同一標準。當年年底,就有39家農貿市場完成了升級改造。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監管更加嚴格了,每個市場都設有農殘檢測室。而且,部分農貿市場還搭乘“互聯網+”快車,建設成為“智慧農貿市場”,海口文華市場便是其中一家。
現在,在海口市,無論你去哪家農貿市場買菜,感覺就像在逛超市。我先生也會時常陪著我一起去買菜,因為在重慶長大的他能在農貿市場找到更多對胃口的菜了。
一個小小的農貿市場,事關家庭生活質量,事關普通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感受。我有幸親歷了改革開放后農貿市場的巨大變化,更加珍惜美好的當下。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為40年改革開放點贊
40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民心民意、順應時代潮流,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2019-02-15 09:51喜看改革開放40年巨大成就
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詩篇,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跡。 2019-02-14 17:28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