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應重視實踐<br> 全國政協委員王承德建議:加強藥學服務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為社會大眾提供用藥服務的執業藥師的作用日益凸顯,社會對執業藥師自身專業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和國家新修訂GSP明確要求:藥店必須配備執業藥師,要求執業藥師提供用藥指導服務。這些因素必將會影響我國藥師地位的確立和強化。全國政協委員王承德認為,當前,我國對藥師的市場需求大大增加,現有高等藥學教育體系應從傾向培養研究型人才,轉變為培養藥師為主的藥學服務型人才。
我國高等藥學教育重研究輕服務
“我國的高等藥學教育從新中成立國初期至今,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辦學規模現已位居世界第一,但藥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并沒有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需求轉換而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創新。”王承德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絕大多數的藥學類院校一直在延續傳統的辦學模式,藥學教育的目標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主要面向制藥工業,并圍繞著藥品生產與研發專業方向設置教學課程,偏重于化學學科,而生物學科和臨床醫學課程比重較小;課程設置中實踐環節以實驗室技能操作為主,基本無臨床實習安排,更缺少藥物臨床應用的實踐培養。
王承德指出,在我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職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發藥品,二是提供合理、合法用藥的指導。市場對于后者需要的人數遠遠大于前者,應當占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80%以上。“顯然,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高等藥學教育模式是難以培養出勝任臨床的藥學服務人才的。”王承德說,這導致了當前臨床藥師、執業藥師等藥學服務型人才缺口巨大,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十分嚴峻的現狀。
到目前為止,藥師與臨床醫生相比,由于缺少對臨床藥品使用的相關培訓,故在醫療機構、社會藥房等工作崗位的執業能力較低,難以避免藥品誤用、濫用等。社會的需求決定教育的取向,教學目標和內容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而做出相應調整。王承德認為,我國高等藥學教育目標改革勢在必行,急需快速轉型,形成以培養藥學服務型人才為主體的教育體系。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
據了解,國外發達國家藥學專門人才的培養,采用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制度,由普通學歷教育與專業學位教育組成。隨著世界醫藥事業的發展和民眾對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國外高等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以培養藥學服務人才為主體。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藥學教育培養目標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實踐為重點。日本藥學教育也從2006年開始增加6年制藥學教育,主要以培養藥師型人才為目標。新加坡培養的理念是
要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得到政府、健康系統、生物制藥行業都高度認可的藥物使用專家、制藥科學家和行業領導者。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培養目標的定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很重視培養基礎較寬、文理兼備的藥學人才,學生除了獲得從事藥學專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外,也必須獲得在更為廣泛的醫療護理和社會環境中從事藥學專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在課程內容上,側重以病人為主的治療方法知識,十分關注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創新性。醫學課程占有較大比例,并注重社會人文學科知識的普及。
建議引導高校合理調整和轉型
對于高等藥學教育該如何轉型,王承德建議,我國應加強藥學教育體系的規范化管理,引導高校合理調整和轉型,使相當一批院系能成為定向培養輸送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基地,逐漸與國際接軌。具體來說,首先,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和職業崗位的素質要求,來修訂高校的培養方案,改革教學要求。課程設置要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堅持“以業為重,以用為先,以用施教,以用定培”的原則;增加藥物治療學、高級藥學實踐課程(APPE)和藥事法學等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實踐。師資方面,針對大多數教師都是做學術出身,取得的碩士、博士學位都是學術學位,本身缺乏實踐能力的問題,應加強藥學專業的師資培訓,必要時應對教師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教師要求其持證上崗。
其次,從政策上,對社會藥店和醫院藥房的藥師要同等對待,通過立法,在法律上賦予執業藥師審核處方權,并對患者藥物治療結果負有監管責任,鼓勵和認可執業藥師專業服務的價值,提升執業藥師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和知名度。醫藥高等院校也應向學生大力宣傳做執業藥師的社會價值,鼓勵學生加入到執業藥師的隊伍中來。
再次,緊密聯系現代醫藥發展的實際和我國執業藥師的個性需求,以提高執業藥師的勝任力為目的,開展藥學專業認證,建立高等藥學教育的質量保障機制。特別是要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高等教育的聯系。把研究生教育跟職業資格的考試制度有機銜接,推進藥學專業學位與職業證書之間的關聯互動。建議獲得藥學專業學位的學生比獲得學術學位的學生在報考執業藥師時有一定實踐年限的豁免優惠等。
“只有通過從上而下的制度化、先點后面的規范化、由粗漸細的專業化、積小成大的系統化,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綜合立體地把高等藥學教育改革、把藥學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才能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夯實牢固的現實服務基礎。”王承德說。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