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醫扶陽理論中的藥物安全應用體系闡釋
李可老中醫學術思想的核心在于系統性地認識與維護人體陽氣的圓運動,即溫陽、養陽、斂陽、固陽、通陽。在臨床實踐中,李可老中醫尤其重視在急危重癥治療中安全、規范、精準地應用藥物,特別是峻烈藥物和大劑量藥物。李可老中醫學術思想基于扶陽系統理論,構建起一套嚴謹的藥物安全應用體系,包括核心原則、配伍法則、劑量策略及安全保障措施。
一、扶陽的本質與安全用藥的理論基石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一經典論述深刻揭示了陽氣對生命的重要性。以現代醫學話語闡釋,陽氣乃生命之動力源泉與能量之火,其溫煦、推動、防御、固攝、氣化等功能,是維系人體健康的基本要素。陽氣的充盈與虧虛狀況,直接左右著人體的生命力、抵抗力及整體健康水平。正所謂“陽氣固,壽命長;陽氣衰,百病生”。故而,在人體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應將重視陽氣置于首要地位,治療的核心原則在于促進陽氣的順暢運行,以恢復人體生命機能的正常運轉。
李可老中醫認為,扶陽并非單純使用溫熱藥物(如附子、干姜等),其根本在于維護人體陽氣升降有序的圓運動。陽氣在人體內如環無端地運行,具體呈現升、長、斂、藏四個階段,其動力源于中土(脾胃)的運化。因此,扶陽的真諦是順應陽氣運行的規律,具體表現為溫陽(提供生發基礎動力)、養陽(促進生長發育)、斂陽或潛陽(使陽氣歸藏)、固陽(守護封藏的陽氣)、通陽(保障陽氣升降道路的通暢)。其中,通陽最為關鍵,是維持上述環節平衡的基礎。
基于上述陽氣運行規律和表現,李可老中醫的用藥核心安全雙原則如下。
其一,扶陽的本質是維護陽氣運行的通路,減少真陽耗損。扶陽療法(包括藥物、保健)的目的是疏通陽氣運行的線路,最大限度保護先天真陽,而非“大補”已損真陽。所謂的大補陽氣以及此類的宣傳,實則是對中醫藥的誤解,損耗的真陽補不回來。以中藥附子為例,其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能破陰散寒、驅趕邪氣。附子、干姜等辛溫之藥的應用,是通過辛溫之藥力,溫通阻礙陽氣運行之寒凝,促進陽氣運行暢通,陽氣暢通則諸病皆愈。因此,用藥必須嚴格契合病情發展階段和陽氣運行狀態,盲目堆砌熱藥不僅無效,更可能有害。
其二,“病至當用”是峻藥應用的根本準則。李可老中醫反對以藥物寒熱來機械劃分“扶陽派”。他強調,只要符合病機,石膏、大黃亦是“扶陽藥”;反之,濫用附子等熱藥,初看似效,終將貽害。
二、扶陽方用藥的劑量、配伍與動態調整
李可老中醫以大劑量應用附子聞名,但其應用有嚴格的安全規范。其用藥安全規則如下。
一是劑量大小絕非隨意,而是深度契合“人體內四季”病機。需準確判斷病位所處的陽氣運行狀態。
二是需溫陽時,可以從較小劑量開始。
三是需固陽,如陽氣欲脫時,則需霹靂手段,直接使用大劑量。
四是劑量使用需遵循天地運行與季節更迭規律,契合陽氣在不同時段的運行狀態,這是實現精準治療的重要前提。以婦科常用經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為例,該方劑常在每年雨水節氣后服用,一直服用到立秋之后,在這個過程中,附子用量根據病情和節氣變動不斷疊加,直至最佳療效。若是偏離這一時段用藥,則患者服藥后易出現不適的情況,藥效也會明顯減弱。再如,冬天乃陽氣收藏時段,此時對于一些非急危重癥的患者,一般用丸藥或者散劑,遵內經冬藏之論。
五是動態調整劑量。根據病情變化和患者反應,特別是陽氣恢復程度和排病反應,謹慎調整劑量,體現個體化治療和安全監控的原則。
三、李可老中醫安全用藥的核心理念與終極保障
“顧腎氣,保胃氣,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不僅是李可老中醫的治療原則,更是安全用藥的終極保障。“保胃氣”是抵御藥物毒性、維持中焦運化的基石;“顧腎氣”是固護生命根本。李可老中醫創制的“破格救心湯”(四逆湯合來復湯),其精妙之處在于將溫陽(附子)、養陽(維護陽氣正常運行、順應春夏秋冬陽氣規律、禁食寒涼、按時作息、竭力避免無謂耗損)或通陽(干姜)、斂陽(山茱萸等)、固陽(龍牡等)系統整合,形成一個完整、安全的扶陽救逆體系,為救治心衰等急危重癥患者提供了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方案。這也印證了只有基于完整的扶陽系統理論、合理的藥物配比,才能真正安全有效地解決臨床重疾。李可老中醫強調,安全有效地用藥特別是峻藥,必須立足于《傷寒論》等經典,深刻理解其理法方藥,并恢復仲景經方的原始用藥劑量,這是精準治療和安全用藥的重要條件。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扶陽貫穿始終,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完整的扶陽系統過程。因此,扶陽不僅僅是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利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陽氣運行所出現的偏差,只是整個扶陽系統中一個很小的手段與方法。以使用辛熱藥物而自居扶陽者,實則是對扶陽系統理論的不完全認知。
李可老中醫的扶陽學術思想,不僅構建了關于人體陽氣運行的精妙理論,更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嚴謹、系統的藥物安全應用體系。這套體系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扶陽本質是維護陽氣通路,即溫陽、養陽、斂陽、固陽、通陽;堅守“病至當用”原則,不拘藥物寒熱;對大劑量、峻烈及藥性相反藥物的應用,建立基于經典理論、嚴密配伍、動態劑量調整和“顧護胃氣腎氣”底線的多重安全保障機制。整理和傳承李可老中醫關于安全用藥的寶貴經驗,對于提高中醫治療急危重癥的療效與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李可老中醫在附子用藥方面還有以下心得。《傷寒論》原著中并未出現附子先煎的記載,這一做法實為后世的演繹之作,而嚴格藥物配伍,諸藥合煎、久煎才是解決附子用藥安全問題的基本保障。關于附子中毒,其根源在于錯用、誤用,不按照《傷寒論》經方配伍應用。對于輕度中毒,可速服濃蜂蜜水;對于中毒程度較重,如出現血壓快速下降、四肢麻木,可用大黃、防風、炙甘草急煎,兌入濃蜂蜜,沖服生綠豆粉,隨煎隨飲;若為附子膽巴中毒,出現意識遲鈍、精神萎靡、四肢麻涼,重者小便失禁,除用上述方法之外,加服金匱腎氣丸,連用3天,以防止因膽巴中毒而出現的腎萎縮。
(作者系濟源市李可古中醫學術思想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