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醫療器械企業IPO終止 醫藥企業IPO面臨高標準挑戰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 11月1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鑒于北京天助暢運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助暢運)及其保薦人撤回IPO的申請,根據相關審核規則,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天助暢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5日,除了天助暢運之外,還有超過30家醫藥企業在深交所和上交所被終止IPO。
專家表示,近兩年來,醫藥企業終止IPO的情況漸增。對于醫藥企業而言,上市過程中除了要關注經營業績數據,還必須特別注意財務合規和支出合理。
天助暢運終止IPO
天助暢運IPO路程可謂一波三折。
深交所官網顯示,天助暢運的IPO申請于2022年6月27日被受理,歷經了三輪審核問詢以及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問詢,在三次審核問詢中,共性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司的財務透明度、業務合規性、市場競爭力以及核心技術的保護和應用等方面,而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特別關注了營業收入方面的問題。
天助暢運回復完三次審核問詢及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后,于2023年6月8日成功通過深交所上市委會議。
成功通過深交所上市委會議意味著公司已經完成了上市前的關鍵監管審批步驟,滿足了深交所設定的上市標準和要求,包括財務狀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定。
但在通過上市會議之后,天助暢運一直未能進一步推進上市進程,直至2024年11月19日公司及其保薦人撤回IPO申請,終止IPO審核。
招股說明書指出,天助暢運的風險因素包括原材料供應的不穩定性、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質量問題、新產品研發與注冊風險、核心技術人員流失與知識產權保護、集中帶量采購影響等。
至今,天助暢運尚未發布官方公告,解釋其主動申請終止IPO的具體原因。
天助暢運主要從事以疝修補產品為代表的普通外科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疝修補、可吸收防粘連纖維膜和吻合器等三類,部分產品保持著國產唯一性優勢。天助暢運本次計劃通過IPO募資5.79億元,用于無錫華東生產運營基地項目,以及其公司的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終止IPO的醫藥企業逐年增加
這并非今年首個醫藥企業IPO終止的案例。
根據記者對2024年以來深交所和上交所公開披露信息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5日,除了天助暢運外,還有江蘇知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聯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醫藥企業終止IPO。其中不少企業已經經歷了2至3輪的審核問詢。
公開信息顯示,知原藥業是一家專注于皮膚藥品、功效性護膚品和腎病藥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在IPO審核過程中,知原藥業經歷了兩輪問詢,涉及業務模式、技術研發、行業政策適應性等問題。最終,知原藥業在2024年10月21日因公司及保薦人撤回IPO申請而終止IPO審核。
聯亞藥業主營復雜藥物制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IPO審核過程中,聯亞藥業先后經過三輪問詢,涉及科創板定位、核心技術先進性、境外架構等問題。2024年9月27日,公司及保薦人撤回IPO申請。
長風藥業專注于呼吸系統疾病領域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IPO過程中,也被問詢集采政策對其業績的影響、研發項目進展、銷售模式合理性等。2024年6月29日,長風藥業撤回IPO申請。
記者發現,監管機構對醫藥企業的問詢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包括對企業產品的研發管線布局、技術的研發進展以及核心技術的先進性等。對于科創板企業,監管機構重視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屬性。
其次是企業合規管理的情況,如企業的業務模式、股權結構、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的合規性等。監管機構關注企業治理結構的合法性和清晰度,以及企業歷史沿革的合法性。
此外,還有企業的財務與業務情況,監管部門對企業的收入確認、成本核算、費用分配以及利潤分配等財務信息進行審查,關注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同時,監管還關注其他風險問題,包括企業對行業政策變化的適應能力、銷售模式與客戶依賴以及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銷售模式的合理性等。
經記者梳理發現,醫藥企業注銷IPO申請正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已有超過30家醫藥企業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終止IPO,較2023年的23家、2022年的14家有顯著的提升。
合規成為IPO的核心
上市,是企業募集資金的重要手段。
某證券公司投行人員告訴記者,企業終止IPO的數量之所以逐年增加,一方面與證監會對企業IPO申請的審核標準提高有關;另一方面,集采、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對企業的經營模式、核心競爭力等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4月30日,中國證監會和京滬深三大證券交易所分別發布了系列規定,提高主板、科創板、創業板的上市門檻。如主板的上市指標從“最近3年凈利潤均為正,且最近3年凈利潤累計不低于1.5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1億元或營業收入累計不低于10億元”被修改為“最近3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不低于2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最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2億元或營業收入累計不低于15億元”;創業板的上市指標也從“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被修改為“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科創板則要求提高科創屬性,強調了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比例、發明專利數量以及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等關鍵指標。
其次,財務透明度和合規性也是醫藥企業申請IPO過程中被審核的重點。醫藥企業的支出結構非常復雜,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這種復雜性使得企業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監管機構特別關注企業財務支出的合理性,會嚴格審查企業的財務報表,細致考察銷售費用、市場推廣費用等關鍵財務項目。
同時,醫藥企業還需具有創新能力和長期發展潛力。集采政策降低了藥品的價格,減輕了患者的負擔,也對藥企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戰,要求企業加強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政策導向。
“醫藥企業要想順利通過IPO,必須在滿足上市條件的基礎上,特別關注財務合規性和支出合理性,同時醫藥企業也要加強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該投行人員表示。(薛靜文)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