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泌尿系結石?
在探討“什么是泌尿系結石”這一醫學話題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其基本概念、成因、類型、癥狀、診斷方法以及治療策略。泌尿系結石,又稱尿石癥或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內形成的固體塊狀物,可發生于腎臟、輸尿管、膀胱或尿道等任何部位,但以腎結石最為常見。這些結石由不同成分構成,如鈣鹽(如草酸鈣、磷酸鈣)、尿酸、胱氨酸等,其形成過程復雜,涉及多種生理和病理因素。
一、泌尿系結石的成因
泌尿系結石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尿液成分異常:尿液中某些溶質濃度過高,如鈣、草酸、尿酸等,超過其溶解度時,就會析出結晶,逐漸聚集成石。
尿液理化性質改變:尿液的pH、溫度、離子濃度等理化性質的改變,也會影響溶質的溶解度,促進結石形成。
尿路梗阻與感染:尿路梗阻導致尿液滯留,使局部尿液中溶質濃度升高;而尿路感染則可能產生感染性結石,如磷酸鎂銨結石。
飲食與生活習慣:高鈣、高草酸、高嘌呤飲食,水分攝入不足,缺乏運動等,均可能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遺傳因素:部分泌尿系結石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因素在結石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泌尿系結石的類型
根據結石的主要成分,泌尿系結石可分為以下幾類:
草酸鈣結石:最常見,約占結石總數的80%,可分為一水草酸鈣和二水草酸鈣兩種。
磷酸鈣結石:多見于老年人,常與尿路感染有關。
尿酸結石:在酸性尿中形成,常見于痛風患者。
胱氨酸結石:較少見,屬于遺傳性結石,患者常伴有胱氨酸尿癥。
感染性結石:主要由磷酸鎂銨組成,多見于反復尿路感染的患者。
三、泌尿系結石的癥狀
泌尿系結石的癥狀因結石位置、大小及是否引起梗阻、感染而異,主要包括:
腎絞痛:腎結石移行至輸尿管時,可引起突發的劇烈腰痛,常放射至同側腹部、腹股溝或會陰部,伴惡心、嘔吐。
血尿:結石移動損傷尿路黏膜時,可出現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膀胱刺激癥狀:結石位于膀胱或尿道時,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
無癥狀結石:部分結石患者可能長期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
四、泌尿系結石的診斷
泌尿系結石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包括:
B超檢查:簡便、無創、經濟,是腎結石的首選檢查方法。
X線平片:能顯示大部分含鈣結石,但對尿酸結石等不顯影。
CT檢查:分辨率高,能發現所有類型的結石,并準確判斷結石的位置、大小及形態。
靜脈尿路造影:了解尿路形態,判斷結石對尿路的影響及腎功能情況。
五、泌尿系結石的治療
泌尿系結石的治療原則是根據結石的大小、位置、成分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包括:
保守治療:對于直徑小于0.6cm、表面光滑、結石以下尿路無梗阻的結石,可采用多飲水、適當運動、藥物排石等保守治療。
體外沖擊波碎石:利用高能沖擊波聚焦后擊碎體內的結石,使之隨尿液排出體外,適用于直徑≤2cm的腎結石和輸尿管上段結石。
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通過尿道、膀胱、輸尿管置入輸尿管鏡,利用激光、氣壓彈道等方式碎石并取出,適用于輸尿管中下段結石。
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在腰部建立皮膚至腎臟的通道,置入腎鏡進行碎石取石,適用于直徑大于2cm的腎結石及部分輸尿管上段結石。
開放手術: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開放手術已較少應用,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仍可能是必要的選擇。
泌尿系結石作為泌尿系統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疾病,其形成根源錯綜復雜,涉及多種內外因素的交織作用。因此,在治療這一疾病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精細化的策略,確保治療方案能夠精準對接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同時,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積極調整飲食結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出現相關癥狀時迅速就醫,接受專業且規范的醫療干預,是有效預防泌尿系結石發生、遏制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的實施,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泌尿系結石,保障泌尿系統的健康與功能。(滄州市人民醫院/楊豐碩)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