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緊急醫療援助 關注亞太企業潛力——無國界醫生醫療健康產品采購情況分析
無國界醫生(MSF)作為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自1971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在全球共有6個行動中心、24個地區辦事處。無國界醫生主要活動于非洲、中東、亞太等70個國家和地區,致力于為受戰爭沖突、流行病、疫情和自然災害影響,以及醫療體系覆蓋范圍之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成員包括醫生、護士、麻醉醫師、實驗室研究員、后勤人員、助產士、行政人員等,他們不分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努力提供迅速而有效的醫療服務。無國界醫生的工作資金主要來自私人捐助等。
2022年采購近3億美元醫療產品
2022年,無國界醫生采購醫療健康產品金額為2.8億美元,占年度總支出的12.4%,主要用于采購藥品、醫療設備、疫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2022年,無國界醫生主要在也門、剛果(金)、南蘇丹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救援工作(詳見表);面向全球提供了5.2萬人次霍亂治療,427萬人次瘧疾治療,412萬人次突發性麻疹疫苗注射,1.8萬人次結核病一線治療,3.2萬人次艾滋病一線抗病毒治療,5770人次丙型肝炎治療。
無國界醫生的產品及服務采購具有四個特點。一是由于災害、公共衛生事件、戰亂多為突發事件,相應采購需求具有不確定性;二是相較聯合國各機構的采購,無國界醫生采購體量小,采購中存在最小訂貨量情況(MOQ);三是賬期通常較長,在60天左右;四是供應商資質審核、入庫、評標時間較長。
持續挖掘亞太供應商潛力
無國界醫生的國際采購主要來自歐洲市場,并在歐洲擁有3個物流中心,可以覆蓋世界各地的運輸需求。一直以來,無國界醫生在亞洲的采購數量有限,采購產品以印度仿制藥為主,在中國的采購產品主要為一次性耗材、低端醫療器械產品。在亞洲供應商資源日益豐富、注冊標準逐漸與國際接軌的背景下,無國界醫生未來會更加關注尋求亞太地區的合作伙伴,已設立“東南亞與東亞及太平洋采購項目(SEEAP)”,并著重關注中國市場。目前,SEEAP項目已開展了大量市場調研及供應商發掘工作,將評估與培育更多成熟的供應商,逐步增加在亞洲的采購。
無國界醫生在亞洲關注的產品主要為藥品和醫療器械。在藥品方面,重點關注熱帶病治療藥物,如治療寄生蟲疾病的藥物;生殖健康藥物,如避孕藥、分娩有關藥物;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通過藥物注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在醫療器械方面,重點關注輸注器具,如注射器、注射針頭、安全留置針、輸液器、血袋;引流導管,如鼻胃管、尿道管等。
供應商需滿足多維度合規要求
目前,威高集團、駝人集團等中國醫藥企業已與無國界醫生開展合作,參與相關產品供應。然而,仍有大量中國企業不了解無國界醫生采購政策及標準,沒有與無國界醫生建立直接聯系,尚未參與采購。
無國界醫生選擇供應商,會從多維度考察企業合規情況。
一是供應商資質。工廠須通過嚴格監管機構(SRA)審核,醫療器械廠家可用ISO 13485認證代替。
二是產品質量標準。總體標準參考SRA標準及審評審批結果,認可歐盟CE認證、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以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注冊結果。同時,參考產品有無向其他國際組織的供貨經驗,如聯合國采購。
三是所需文件。醫藥產品通常需要提供原材料認證(API Certification)、藥品證書(CPP)、藥物檢驗分析報告(CoA)、穩定性報告、成品規格、英文標簽包裝等。有可能對廠房進行實地視察和審計。
另外,2022年起,無國界醫生要求供應商通過第三方平臺提交有關道德、可持續及環境治理表現相關文書及自查報告,并委托第三方機構打分,但目前暫未將此分數高低作為判斷供應商是否合規的硬性條件,未來會逐步作為硬指標。
(作者單位: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