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話題|共赴中藥傳承創新發展之約——代表委員暢談中藥熱話題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落楠)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2年重點工作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這是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五年寫入中醫藥相關內容。
國家高度重視、政策積極支持、行業倍受鼓舞,中藥傳承創新發展加速推進。圍繞中藥傳承創新發展有何新氣象、新思路,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迎接更好發展時期
代表委員們普遍感受到,中藥發展步入更好的時期。
“日前,我們研發的一款中藥新藥獲得了藥物臨床試驗批準,可以正式開展臨床試驗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朱兆云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和研發團隊深入挖掘云南道地藥材三七的優勢及特色,從2017年開始該產品的臨床前研究,如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該產品研發的這幾年,恰逢國家藥監部門著力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制定完善中藥技術指導原則、建立完善中藥新藥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一份份高質量的政策文件獲得了行業較高評價。“在研發過程中,我們按照新的技術法規要求開展研究、撰寫材料,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技術指導原則更有條理、用起來更‘順’了,中藥新藥審評也越來越規范。”朱兆云代表表示。
中醫藥的發展一直受到關注,2021年更是令人振奮的一年。包括抗疫“三方”轉化成果在內的12個中藥新藥獲批上市,藥審改革成果豐碩,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實踐生動,更多企業積極投身中藥創新。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三方”轉化成果宣肺敗毒顆粒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近年,中藥注冊分類改革推進,古代經典名方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對于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起到積極作用。這次由‘方’到‘藥’的成功,更是給企業持續創新研發以極大的鼓舞。”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說。
不僅是新藥研發,已上市中藥變更也變得更為便捷。2021年,《已上市中藥變更事項及申報資料要求》《已上市中藥藥學變更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等發布,為中藥企業變更提供了指導、優化了流程、給予了便利。“我們近一年多實現了很多變更,有的是經國家藥監局審批的,有的是由省級藥監局備案的,近期還有一個蒙藥制劑的規格變更獲批,這著實激動人心。”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界紅指出,變更政策的完善,讓企業能更好地進行產品的二次開發、完善產品的質量標準及生產工藝,提供更符合臨床需求的產品。
從全鏈條各環節建言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中藥傳承創新發展。從中藥材種植、中成藥創新研發到已上市產品二次開發,從加強理論研究、完善審評審批體系到加大中醫藥應用范圍,代表委員們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
多位代表建議,從國家層面調動資源,集中力量研究破解瓶頸問題。趙超代表提議加強中藥治療優勢病種的研究:“相關部門應制定政策措施、統籌安排,對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給予支持。”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時代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唐純玉提議,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統籌行業產業資源力量,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加強中藥治療優勢病種研究,開展系統的中醫藥衛生經濟學研究,推動更好發揮中藥臨床優勢作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翔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凡儒看來,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中藥注冊、審評審批管理,并加強其與中藥價格制定、醫保支付等政策制度的有效銜接,以更好激發企業新藥研發動能,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啟迪藥業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伍新濱則指出,中醫藥企業在激勵創新方面要積極作為。她表示:“企業應該加大對中藥工藝技術、臨床價值、新藥研發和經典名方開發的研究投入,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創新合作,加快中醫藥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中藥材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優質中藥材是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代表委員們提出的建議中,有不少與中藥材有關。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王偉明帶來關于加快推進東北地區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提出支持中藥材種業創新等建議。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相君建議搭建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瀕危中藥材近緣替代品開發應用、建立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促進瀕危中藥材保護及可持續發展。他說:“應防止瀕危中藥材資源制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用現代語言講好中醫藥故事
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中醫藥,代表委員們在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關注什么?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曾芳提供了一個場內視角:“委員們紛紛表示,應該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更好地闡述中醫藥的作用原理。”
在曾芳委員看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內涵和作用原理的癥結有三。一是中醫藥科普的專業化和普及化結合度不高,表現為專業人能講深不能出淺、非專業人員能講淺但不夠入理。二是中醫藥評價體系的符合度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符合中醫藥理論特點和臨床實際的評價體系。三是中醫藥領域多學科交叉的融合度不高,突破性、原創性科技創新有限。
其實,行業普遍認同,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明中藥的療效。“中藥是傳統的,但有必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講清楚。”朱兆云代表指出,要以現在的認知水平和技術手段,把能解釋清楚的先闡述清楚,循序漸進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講透徹、講明白。這也是中藥更好服務臨床的必由之路。“一個中成藥要想得到廣泛使用,必然要保證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穩定均一。”她補充道。
今年全國兩會,不少代表委員就用現代語言講好中醫藥故事提出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建議,國家應給予政策支持、投資補助,鼓勵用現代科學技術闡明中醫藥理論,成立中醫藥理論研究科研機構,加大中醫藥理論建設。“把服務于中醫藥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研究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遵循中醫藥發展的客觀規律,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他說。
針對中藥民族藥的相關基礎研究薄弱、缺少臨床療效科學證據等,邢界紅代表建議,國家層面設立相關科技研發重大專項,支持大品種培育,鼓勵生產企業聯合國內權威研究機構承擔大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課題,加速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新增適應證等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代表委員們不僅積極建言,也以實際行動切實助力。邢界紅代表探索把蒙藥療效和作用機制弄明白、講清楚,不僅帶領團隊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對蒙藥珍寶丸開展循證醫學研究,還計劃開展對珍寶丸的真實世界研究;曾芳委員所在的成都中醫藥大學與四川省彭州市聯合建立了中醫藥創新港,由企業“張榜”提訴求、學校組織研發人員“揭榜”解難題,以期切實服務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十四五”時期,中藥傳承創新發展邁出新步伐,共赴中藥傳承創新發展之約,中醫藥人銘于心、立于言、踐于行。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