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何要慎用耳毒性藥物?
耳毒性反應是臨床常見藥物不良反應之一。目前,我國聾啞兒童約有180萬人,其中藥物致聾啞者約100萬,占總人數的60%。耳毒性藥物的濫用是造成失聰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的可能致聾的藥物多為神經毒性藥物,需要進入中樞神經才會產生耳毒性。我們的血液與顱腦腔間存在一個致密的屏障,稱作血腦屏障,可阻止大部分藥物進入顱腔;而孩子們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通透性強,眾多藥物皆易透過,極少量的耳毒性藥物即可造成嚴重后果,新生兒、嬰幼兒更甚。因此,家長們必須對此高度警惕。此外,由于兒童的腎臟尚未發育成熟,排泄藥物的能力遠不及成人,也易導致藥物堆積產生耳毒性。
哪些藥容易引起藥源性耳聾?
常見的有耳毒性的藥物如下:
抗生素
耳毒性抗生素對聽力的影響通常與用藥量有關,劑量過大或使用時間過長都會造成聽力損害,故請患兒及家長勿自主使用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此類藥物是一種強效的抗菌藥物,對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有很好的療效。由于不易過敏,它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被大范圍使用,也因此成為當時導致藥源性耳聾的最大元兇。本類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毒性,且造成的耳損害不可逆,使用時必須慎重對待。常見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鏈霉素、依替米星等。
其他抗生素 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四環素、氯霉素等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同樣有造成耳毒性的風險,尤其是四環素(目前已很少使用)。
抗瘧藥物
瘧疾,俗稱打擺子,在我國是一種已可控制的、發病率較低的古老疾病,但它在一些地區仍偶有發生。兒童感染瘧疾時病情常較為嚴重,如不及時控制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即使抗瘧藥存在耳毒性,我們依然必須使用抗瘧藥進行治療。舊時常用的抗瘧藥奎寧、氯喹和乙胺嘧啶等都有耳毒性,通常可逆,但長期大量應用抗瘧藥可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害。青蒿素類是較為安全的抗瘧藥物。
強效利尿劑
強效利尿劑在嚴重水腫或其他疾病的治療中較常用、效果好,但存在一定的耳毒性風險,請遵醫囑使用。常見的強效利尿劑主要有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其致耳聾多為一過性,停藥可恢復。這類藥物的耳毒性發生速度通常極快,并伴有眩暈及眼球震顫等癥狀,劑量過大時可致持久性耳聾。
抗癌藥物
為了挽救孩子們的生命,我們常不可避免地使用耳毒性藥物。耳毒性的抗腫瘤藥物主要有順鉑、卡鉑、氮芥、長春新堿等,這些藥物常引起不可逆的失聰。
水楊酸類藥物
水楊酸類藥物,如阿司匹林,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非處方藥,通常藥店皆有,但請家長不要給孩子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的耳毒性通常不嚴重,及時停藥大多可以完全恢復。但其有一定概率在孩子身上誘發雷耶綜合征,導致嚴重的肝臟、大腦損傷,死亡率較高。因此,我國兒科醫生不主張將阿司匹林用于12歲以下少年兒童(川崎病除外)。
其他藥物
部分研究表明,普萘洛爾、吲哚美辛、萘普生、奎尼丁、利多卡因、阿托品等藥品同樣存在潛在的耳毒性,請各位家長慎用,同時注意避免兒童飲用過多咖啡、茶及可樂。
兒童用藥如何預防藥源性耳聾?
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 耳毒性藥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一些非處方藥,請家長在自行為孩子使用藥品前咨詢藥師并仔細閱讀說明書。此外,如發現醫生開具的處方中有明確的耳毒性藥物,可提出質疑。
注意用藥劑量 藥物的耳毒性通常與劑量和用藥時間相關。用藥時應嚴格遵守醫囑和說明的書要求、按時按量地使用藥物,切忌擅自增大用藥量或延長用藥時間。盲目增大劑量并不能提高療效,反而導致更加嚴重的不良反應。此外,藥品如有漏服、少服,請不要擅自補充劑量。
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 藥物從產生耳毒性到導致失聰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其中可出現多種癥狀,及時發現并處理很可能挽救孩子的聽力。在用藥過程中,應留心孩子是否出現耳鳴、眩暈或聽力下降等癥狀,也可進行專業的聽力測試。如有異常,請立刻停藥就醫或向醫生反映。
避免聯合用藥 由于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聯合用藥時可能產生耳毒性或放大某種藥物的耳毒性,在自主用藥時請避免多藥合用。
必要時進行聽力檢測,肝、腎功能檢查和血藥濃度監測 在使用一些高耳毒性藥物前后,家長可要求(或應醫生要求)對兒童進行聽力檢測、確保用藥的可行性。在用藥過程中也可要求進行肝、腎功能檢查和血藥濃度監測,從而保證安全。
(江蘇省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主任藥師武謙虎)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從4年到4周 診療協作網促進罕見病早日確診
2月26日,由中國罕見病聯盟等主辦的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工作會議暨“第十五屆國際罕見病日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在助力罕見病早診早治方面發揮了... 2022-03-01 09:46國內首部面向受試者的科普書籍《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小寶典》正式出版
今年3月,由北京世紀慈善基金會下設的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泰格醫藥和研發客共同發起和資助的國內首部面向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群體的《藥物臨床試驗小寶典》(以下簡稱《小寶典》)由中國醫藥... 2022-03-01 09:5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