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藥產業園 傳承中華國粹
中醫藥發展是國家戰略。近年來,各地基于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中醫藥產業園區,承載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
中醫藥產業園空間格局
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重點中醫藥產業園區主要分布在全國22個省市,其中河北、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基于生態資源、生產制造基礎,形成了較高的園區集聚度。在這些園區中,有一部分是由國內中醫藥龍頭企業投資建設。2020年國內中醫藥上市企業市值排名前5的企業中,100%的企業建設了GAP藥材基地和中醫藥產業專業園區。
表1 2020年上市企業市值TOP5企業所建園區/基地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醫藥產業園主要類型
國內重點中醫藥產業園區產業發展模式和路徑大致分為資源驅動、科研驅動、三產聯動以及政策驅動等四大類。
資源驅動型園區依托豐富的藥材種植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構建集養生、旅游、文化等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產業鏈。代表性園區主要包括武義縣壽仙谷國藥養生園、江蘇句容茅山康緣中華養生谷等。
科研驅動型園區依托龍頭企業、重大品種,通過加大研發創新投入、開發名醫驗方、構建生產質控標準等模式,打造研發、產業化生產、物流等全產業鏈,代表性園區主要包括江中藥谷、揚子江龍鳳堂中藥產業園等。
三產聯動型園區依托自然資源與龍頭企業,構建中藥材生產種植到加工貿易、從產品研發到商貿流通、從中醫藥產品到康養大健康產品的聯動模式,代表性園區主要包括四川彭州天府中藥城、天津天士力大健康城、康緣現代中藥健康產業園等。
政策驅動型園區依托國家戰略與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搭建國際交流與中醫藥文化對外輸出窗口。代表性園區主要包括江西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
中醫藥產業園典型發展模式
武義縣壽仙谷國藥養生園
該園區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發展中醫藥養生旅游,抓住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契機,將基地打造為集園林觀賞、文化傳播、產品展示、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中醫藥文化主題體驗式旅游項目,國藥養生線路也成為了武義旅游主打線路之一。
政府戰略支持,推動國藥養生文化傳承。從2009年起,武義每年舉辦“中國武義國際養生博覽會”,把國藥養生作為“養生武義”的重要內容,并制定一系列產業規范和鼓勵政策。園區緊抓戰略機遇,申報成為浙江省首家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并整合區域旅游產品線路,傳承國藥養生文化,將壽仙谷打造成為國藥養生的精品旅游路線。
利用資源優勢,挖掘文化內涵,由單一的藥材種植加工向養生旅游發展。在發展主業的同時,壽仙谷圍繞“國藥基地游覽—國藥生產線參觀—養生項目體驗—養生成品選購”的思路,規劃將原先的中藥材種植、中藥炮制加工基地,逐步轉化為集中醫藥文化養生體驗、中醫藥科普、有機國藥仿野生種植和精深加工觀光、藥膳養生、生態休閑等為一體的旅游接待及中醫藥養生園區。
以科技為支撐,構建發展源動力。2016年壽仙谷成為“中醫藥-靈芝”及“中醫藥-鐵皮石斛”兩個中藥國際標準制定承擔單位。此外,武義壽仙谷中藥炮制技藝被評為第四批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揚子江龍鳳堂中藥大健康產業園
揚子江龍鳳堂中藥大健康產業園建于2014年,開創了中藥整體集成物流系統、機器人投料系統、生產執行系統,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從中藥材前期處理到提取的現代化解決方案。
把握供給側改革,布局大健康產業。打造龍鳳堂是揚子江藥業“十三五”期間推進供給側改革、全面布局大健康產業的重要舉措,包括開發新的保健功效的保健食品、研制適用于疾病人群使用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開發中醫藥相關的衍生產品等。
開展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探索。打造中醫藥生產流程標準,成功入選“中藥流程智能制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建立被《中國藥典》和國際主流藥典采納的系列中藥質量標準及相關指導原則。此外,5個品種已載入《歐洲藥典》。
傳承創新,持續探索新藥研發。發掘中醫藥寶庫,開發名醫驗方,注重國醫大師、名老中醫經驗方與中醫院院內制劑的開發,研發了一系列重磅中藥品種。
四川彭州天府中藥城
四川彭州天府中藥城依托彭州工業開發區,集聚了近90家醫藥健康類企業,計劃到2025年,形成醫藥工業產值300億的中醫藥產業聚集區;到2035年,建成千億級“天府中藥城”和中國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新中心。
政府主導,省市區合力,為園區建設運營保駕護航。一是成立了天府中藥城管委會,與原來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一套人馬,負責園區建設運營。二是開展頂層設計,借力專業服務機構,研究和制定“天府中藥城總體產業規劃”。三是出臺《彭州市促進天府中藥城高質量發現特色專項政策措施》《彭州市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產業政策,鼓勵企業落地。四是爭取省市級資源支持建設,2019年成都市安排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資金;聯合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首期10億元天府中藥城彭州全球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基金。
全域發展,依托產業本底,創新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建設。將產業功能區覆蓋到整個彭州市,依托全域中藥材種植和龍門山山地旅游集聚區產業本底,打造覆蓋彭州全域的“一城三區”(天府中藥城,全域中藥材種植區、醫藥制造貿易區、龍門山中醫藥康養旅游區)空間布局。
三產聯動,構建中醫藥大健康全產業鏈。中藥城打造中藥材種植、中醫藥研發制造、醫藥貿易及康養產業的“千億級”中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經典名方藥、中藥配方顆粒、植物提取類化藥、中藥保健養生食品、中藥功能化妝品及衍生品、高水平仿制藥、中藥物流貿易康養等細分產業。
開放協作,搭建以人才和技術為核心的協同創新平臺。開展國內協作,推動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合作,成功創建國家、省、市級技術創新中心16個,爭取成為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項目中心承載地。實施國外協作,推進與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的知名專家團隊協商項目共建。
布局重大項目,支撐產業定位落地。布局成都國際醫藥港;建設9大現代化功能中心,大力發展醫藥貿易產業;建設天府中藥城科技創新中心,實現研發孵化中試一條龍;規劃建設世界首個針灸公園,傳承與弘揚中醫文化。
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
江西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是江西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圍繞一年定框架、兩年見形象、三年出成效、五年大發展總體目標推進,打造成為承載“中醫藥強省”戰略的主戰場。
創新體制機制,省級層面直接推動,構建扁平高效、運行順暢的管理機構。江西省人民政府組建“贛江新區建設領導小組”,全力支持科創城產業發展。
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打造產業特色發展、產城融合的智能化、綠色化、現代化新城。科創城規劃范圍15平方公里,圍繞“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中醫藥科創城”目標,打造“一中心、五區”,即中醫藥創新中心、創新驅動先行區、高端人才集聚區、產業發展引領區、文化交流傳承典范區、健康智慧新城區。
構建產業生態,緊扣科技創新主題,蓄積科技產業融合爆發力。緊盯中醫藥高端研發人才和創新平臺,加大招引和布局力度,為科創城科技創新發展蓄積能量。引進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預研中心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平臺集聚了29位專家、38名博士、7個專研組等高層次人才。此外,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相繼落戶,直接帶動百余名高端研發人員集聚。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最優營商環境。近年來,連續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如《關于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增長若干政策措施》《贛江新區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暫行)》《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促進中醫藥產業獎勵辦法及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實施細則》等。此外,簡化審批程序,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專業服務。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承接國家戰略,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201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京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其中,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作為第一個落地項目,于當年正式落地橫琴,由澳門和橫琴共同組建公司進行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定位于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并明確支持產業園開展中醫藥產品海外注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
整合資源,粵港澳聯手打造“中醫藥高地”。一是加強政策支持,粵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門共同簽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合作備忘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平臺;推動三地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資源共享;二是推進產學研合作,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建“澳門科技大學臨床教研中心”;廣東省中醫院啟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和廣東國際傳統醫學臨床指南研究院建設。
搭建創新載體,激活創新活力。一方面集聚高端人才資源,提供優質科研服務。集聚院士、國醫大師、藥品審評專家以及歐盟藥典委員會委員等國內外權威專家,吸引澳門大學等科研團隊資源,引進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政府資源。另一方面,建設符合中國及歐盟認證雙標準GMP中試生產平臺,形成國內在中藥產品提取、小試、中試等方面設施最齊全的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并首次在國內實現藥品同時在歐盟多個國家進行申報。
以點帶面,以醫帶藥,開展中醫藥海外推廣。利用澳門特區政府與葡語系國家和地區友好合作的優勢資源,將中醫藥產品首先推廣到全球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然后通過葡語系國家輻射周邊國家和地區,實現以點帶面。帶領中醫藥專家團隊、企業團隊走出國門,與當地衛生部門和公立醫療機構密切合作,依托中醫藥專業培訓、設立中醫藥海外中心等方式,促進中醫藥產品國際化。通過以醫帶藥的推廣模式,成功協助中國大陸和中國澳門企業的6款產品在莫桑比克注冊,其中“連花清瘟膠囊”和“張權破痛油”兩個產品進入當地市場銷售。
中醫藥產業園發展經驗借鑒
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區域中醫藥品牌。結合本地實際,承接國家戰略,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區域經濟戰略,利用大數據手段,系統采集中醫藥產業數據,準確摸清區域中醫藥產業底數,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明確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定位,合理制定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路徑,打造區域中醫藥品牌,積極引導和統籌推進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
精準施策,培育產業發展壯大。基于區域中醫藥產業戰略規劃實施路徑,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出臺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從專項資金扶持、構建產業標準、鼓勵研發創新、培育產業主體、鼓勵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國際化發展等層面,開展針對性扶持工作。同時充分發揮資本對產業的驅動作用,搭建中醫藥產業專項基金,如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和服務區域中醫藥企業成長壯大。
全方位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源泉。圍繞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引進與培育、新藥研發等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在創新平臺建設層面,構建基礎研究能力,布局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創新孵化載體,完善專業公共服務平臺。在人才引進與培育層面,與國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中醫藥大學、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搭建人才引育平臺。在新藥研發層面,鼓勵企業發掘中醫藥寶庫,開發名醫驗方,形成大品種。
把握產業跨界融合發展趨勢,培育產業新業態。把握“互聯網+中醫藥”融合趨勢,培育中醫互聯網醫院、中醫藥人工智能、數字藥房等新業態。把握中醫藥與養生、旅游等產業融合趨勢,培育醫養融合的產業新業態,如建設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設計旅游線路、開發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等。
借助中醫藥正邁向世界主流醫學體系的契機,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一是充分利用并發揮國醫大師的影響力,通過建設國醫館、國醫講堂或高端論壇等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同時提升區域中醫藥產業品牌影響力。二是利用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機遇,鼓勵中醫藥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打造中醫藥海外推廣平臺,推動國家中醫藥話語權體系建設的同時,提升區域中醫藥產業國際化水平。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