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醫醫保專家蔣昌松:藥品集采仿制藥替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集采是深化醫改的突破口。價格管理、支付管理、采購管理、監管管理等手段中,目前集采進展最明顯,影響最廣泛。”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研究室副研究員蔣昌松在談到近年來開展的藥品集中采購時認為,通過藥品集采,促進更多的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進入市場,形成了國際通行專利懸崖,也促進了醫改的深化。
不難發現,藥品集采中仿制藥替代效應在擴大。根據國家醫保局對首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中選品種的市場格局分析,4+7集采及擴圍的藥品,覆蓋了25種通用名藥品,其中氟比洛芬酯注射劑、右美托咪定注射劑無原研企業,在剩余的23種藥品中,4+7集采中吉非替尼、福辛普利是原研企業中標,另21種是國產仿制藥中標。
“集采的意義并不是追求最低價,也不是刻意追求國產替代,這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與家電、紡織等其他行業是一樣的。”談及集采的意義,蔣昌松如此表示。仿制藥是與原研藥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給藥途徑和治療作用的藥品。在國家鼓勵優先采購和使用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的政策背景下,集采對提升我國制藥行業發展質量、保障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促進醫藥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此,蔣昌松認為,集采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對個人、醫院、藥企重大意義。首先,對個人而言,集采降低了患者負擔,一些腫瘤、慢病、罕見病患者的藥品可及性明顯提高。其次,對醫院而言,集采提高了醫院收入,提升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比如用了中選藥品可以獲得獎勵,第一批25個品種做下來,有些醫院獲得的醫保結余留用資金達3000多萬元。”最后,對企業而言,集采倒逼藥企進行產品與管理模式創新,減少不規范銷售行為。“由于帶量采購,帶金銷售的路走不通了,凈化了行業生態。蔣昌松舉例說。
“在國家醫保局成立前,國內藥品市場中,有80%的藥品費用用于通用名藥(即國產仿制藥、過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20%的費用用于創新藥。” 蔣昌松介紹,隨著集采和醫保談判的介入,未來20%的資金將用于支付上述80%的通用名藥品,而80%的資金則用于創新藥的支付,這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現狀。“這樣既鼓勵了產業創新,又提高了人們用藥水平,緩解了醫保控費的困境。”
1月15日,國家第四批集采正式啟動。據中國政府網,截至去年底已開展了三批集采,覆蓋的藥品平均降價54%,每年節約費用530多億元,惠及億萬患者。蔣昌松介紹,從跟蹤調研看,經過多輪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之后,社會輿論對集采改革給予廣泛的認可。“我們了解到,集采中選藥品效果和接受度非常好。單看采購量,中選產品的完成量都是約定量的2.4、2.5、2.6倍,抗癌藥等有的藥品種類甚至達到了原來采購量的5-6倍。”
談及集采對醫藥產業發展格局的影響,蔣昌松指出,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創新化將是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趨勢。他介紹,我國醫藥企業逾6000多家,隨著集采常態化、制度化,未來小而散的企業必將被淘汰,大企業兼并收購或成趨勢。同時,在藥監部門和醫保部門更密切的配合下,license in & license out(購買許可和授予許可)更頻繁等趨勢下,中國藥企的國際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