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肖忠香:30年扎根藏區,以“匠心”守“初心”
推薦單位: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
2020年7月下旬的一天,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木坡鄉大梁村村民李萬凌晨4點便早早地起了床。因為當天他要步行30多公里趕到縣城買藥。
洗漱完畢后,李萬打開手電,提上家里最好的一塊兒臘肉出發了。“要把臘肉送給‘五妹兒’。每次去她的益民康藥店買藥都不要我的錢。說是‘買藥’,其實還是送藥給我。”
李萬口中的“五妹兒”名叫肖忠香,一個扎根藏區30年如一日、服務小金縣同胞20多萬人次的羌族同胞,一個藏區小金縣土生土長、足跡遍布小金縣冰山河谷的執業藥師。
小金,這個位于阿壩南端的高海拔小縣,常住人口僅有8萬多人。其中,城市人口3萬多人、鄉鎮人口5萬多人,藏族人口約占90%、回族人口約占2.5%、羌族人口約占0.5%、漢族人口約占7%。全縣境內一般高山的海拔都在4500米左右,遠遠望去,一條條狹長、淺淺的河谷彎彎曲曲地串起小金的連綿大山。
“條件艱苦、經濟落后、缺醫少藥,在這里當一名藥師不容易。不僅要懂執業藥師本行,很多時候,診斷要上、手術要上、護理也要上……”30年來,肖忠香多地輾轉、上山下鄉、走村串戶,因其技藝精湛、熱情周到、助人為樂,又在家族中排行第五,藏區老鄉都親切地稱呼她“五妹兒”。
“肖忠香是一個名字,五妹兒是一種情感。我更樂意聽到他們喊我‘五妹兒’,這是親人的聲音。”說這話時,肖忠香語氣低緩、眼眶濕潤。
隨后,她把目光投向小金藏鄉的連綿大山……
初 心
貧窮與倔強——不要嫁妝、再苦再累也要學藥;欠的400元學費直到老師離世也沒能還上,每年清明到老師墳前祭拜以解心中遺憾;如果經濟條件好點兒,娃娃有人照顧,我就能讀本科了;54歲的新目標——考取西藥執業藥師。
時光回溯到1982年10月。
一天中午,初二學生肖忠香正在小金縣美興鎮老營村的家中忙著家務,鎮衛生院的王醫生急急忙忙進村給村里的劉大娘看病,“不是說已經在準備‘后事’了嗎?吃藥還有用嗎?”讓肖忠香驚奇的是,王醫生開的中藥只喝了3次,劉大娘原本危重的病情明顯好轉,沒過多久,居然神奇般地活了過來。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就一直在想,藥這東西好奇怪、好神奇,想當一名藥師的想法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可肖忠香的想法被當赤腳醫生的父親斷然拒絕,因為當地老營村有個偏見:“做藥師沒出息,尤其女兒家學藥不算‘正經人’。”
“我就是不要嫁妝也要學藥、當藥師!”1984年,因為家里還有3個弟弟妹妹要讀書,經濟實在困難,再加上父親重男輕女,初中畢業的肖忠香沒能繼續上學。圍繞是否學藥的問題,她和父親開始了“冷戰”:不說話、不吃飯、不干活。或許,對有7個小孩的貧困家庭來說,“不要嫁妝”足以打動人心,也或許是感念于肖忠香的倔強和執著,身為“赤腳醫生”的父親最終還是沒能“拗”過自己的女兒。
可肖忠香明顯低估了學藥的難度。“爬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才能采到羌活,山高路陡、特別危險;木香的根扎得太深,特別難挖;還要記羌活與獨活的區別、柴胡與前胡的區別、大黃和牛兒大黃的區別、蒲公英與馬齒莧的區別……”不僅要跟隨父親上山采藥認藥、忍饑受凍、背藥回家,肖忠香還得對藥材進行處理,完成洗、曬、炕、切等工序。比起采藥認藥,對只有初中學歷的肖忠香來說,背藥書那才真叫難。中醫學、方劑學、傷寒論,中藥的化學成分、結構類型、理化性質……父親的藥學知識畢竟有限,很多知識對肖忠香來說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所以,她只能死記硬背。
學藥的同時家里的農活可不能少干。因為兩個哥哥和父親要外出賺錢養家,兩個弟弟和妹妹要上學讀書,家里20多畝莊稼全落在肖忠香和姐姐、母親的身上,“積肥、背糞,種洋芋、小麥、玉米。農忙的時候,每天天剛亮就要上山忙活,上午10點鐘回家做早飯、吃早飯,下午3、4點鐘又出去干活直到天黑回家煮晚飯,一天兩頓飯。” 肖忠香回憶說。
后來,肖忠香在父親的引薦下先后跟隨臨近鄉鎮衛生院的4位老中醫開始學藥。“前前后后一共學了5年,之前很多年不懂的藥學內容,甚至方劑的辨癥施治也能熟練掌握。”學習期間,肖忠香的老師、老中醫嚴健修建議她到阿壩州衛生學校去“科班”學習,但因為家里沒錢最終還是沒能去成。“真的太窮了,那時候欠嚴老師的400塊錢學費,直到老師多年后離世,我也沒能還上。”為此,肖忠香每年清明總要帶上家人到嚴老師墳前燒紙祭拜,以了結心中的遺憾。
但倔強的肖忠香是不服輸的。參加工作以后,她硬是靠著“白天工作、晚上看書;一邊帶娃、一邊學習”的奮斗精神,圓了自己學藥學醫的“科班”夢。1994年,肖忠香被推薦到阿壩州衛生學校學了三年中藥、中醫;2000年,她又通過成人考試進入成都中醫藥大學又學了三年中藥、中醫和西醫。
肖忠香說,在成都中醫藥大學讀書的三年是她家最困難的時候,丈夫每月要從1200元的工資中拿出700元給她當生活費,丈夫和兩個小孩每月的生活開支由公公婆婆拿錢補貼。2003年6月,在全班100名同學中,她以各科平均90多分、全班名列前茅的成績畢業,被學校列入“專升本”名單,但她最終還是沒能繼續讀書學習。所以,“專升本”反而成了她心中的遺憾:“要是家里經濟好點兒,娃娃有人照顧,我就能讀本科了。”
不過,“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肖忠香的努力終于換來累累碩果:先后考取了鄉村醫生中專水平合格證、執業藥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順利通過中醫內科學中級職稱考試,“其中,考執業藥師用了2年時間,在2016年取得了執業藥師資格證(中藥學),2017年注冊了執業藥師。”
學無止境。現已54歲的肖忠香又有新目標——考執業藥師(藥學)資格證書,“前幾天已經網上報了名。”
匠 心
質疑與信任——“娃娃藥師”行不行?14年扎根高寒藏鄉衛生院;借款購藥讓衛生院不缺“救命藥”;畫太陽、畫月亮、畫圈圈、畫橫線,保障藏鄉群眾用藥安全;進村入戶、送醫送藥,“五妹兒”聲名遠揚……
1990年,24歲的肖忠香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藥師。
“因為之前學藥將近6年,以及當時全縣鄉鎮衛生院藥師太稀少,所以我被推薦、選聘到高海拔的雙柏鄉衛生院從事藥師工作。又因為自己在學藥的同時還學了醫,所以我在從事藥師工作的同時又兼顧了醫生的工作。”盡管當時對小金縣缺醫少藥的情況有所了解,但肖忠香還是被衛生院的實際情況所震撼:一個沒過幾天就調離了的院長、一個護士;中藥房只有幾麻袋中藥材和幾種中藥飲片,西藥不到20種且大多已經過期;藥房的周轉資金為零。
怎么辦?肖忠香立刻跑回家,硬著頭皮從父親手里借走家里的全部積蓄300元,然后趕到鄉信用社,“苦口婆心”又借了1000元錢。“拿到這1300塊錢后,我便立即趕往縣醫藥公司,按照‘品種多、數量少’的原則,買了一些常用藥品,準備正式開啟衛生院的正常運轉”。
然而,面對“娃娃藥師行不行”的質疑聲,肖忠香要在第一時間被群眾接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長一段時間,只問藥不拿藥的情況時常發生。”讓肖忠香度過群眾質疑難關的是,她用藥治好了該縣撫邊鄉大草坪村一名胃病患者,并采取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保障用藥安全。
“當時,這名患者在家人的幫助下趕了30多公里山路來到衛生院,一邊嘔吐一邊說心口痛。心口痛在我們這里其實就是胃痛。”肖忠香說,大草坪村是牧區,村里的藏族群眾都有制作、食用酥油茶的習慣,但他們制作的酥油比較“傷胃”,所以村里的胃病患者很多。于是,按照胃潰瘍的用藥方式,她給這名患者拿了中藥,吃完4副中藥后這位患者的病癥全部消失。
對于文化不高的藏區群眾,尤其是不識字、記憶力差的老年人,如何保證他們的用藥安全?“娃娃藥師”肖忠香費盡思量。“藏區群眾生活簡單,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用太陽和月亮引導他們用藥吧。”肖忠香想到的辦法顯得特別簡單:口頭反復交代藥品的用法用量后,在白天服用藥的藥盒上畫一個太陽的圖案,太陽下面畫幾個小圓圈就表示一次吃幾顆;晚上服用的藥就在藥盒上畫個月亮的圖案,再在月亮旁邊幾個小圓圈表示每次的用量;藥盒上畫“二”表示每天吃兩次,畫“三”表示每天吃三次;或者,把三天的藥分成九小包,每次服用一小包。
一時間,到衛生院找肖忠香拿藥治胃病的大草坪村民接踵而至。鄉里其他地方的群眾也不再舍近求遠,紛紛找她拿藥治病。“五妹兒,你再給我說一下這個藥怎么吃的?”“五妹兒,我家娃兒肚子痛,你看到底該拿什么藥好?”“五妹兒,麻煩你給我家阿媽送點兒藥來……”
“我這個‘五妹兒’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被大家叫開、叫慣了。”不到一年,肖忠香送醫送藥的足跡遍布全鄉5個行政村的各個角落,她的雙腳不知起過多少泡、磨破多少次、流過多少血、痛過多少回,“直到和當地群眾一樣,生出厚厚的老繭就不再疼痛了”。
“不覺得辛苦。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山上,有的地方連像樣的路都沒有,那才叫辛苦。”肖忠香對該鄉群眾的情況了如指掌:“各村各組,每家每戶,家住啥位置,家里有啥人,甚至一些村民家里養了多少只雞、多少只羊、多少頭豬、多少頭牛都一清二楚。”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家喊我‘五妹兒’時的那種親切讓我最溫暖、最感動。”努力不僅成就了肖忠香遠近聞名、家喻戶曉的口碑,還極大地促進了雙柏鄉衛生院的發展:1994年,該院被評選為“先進示范單位”。
從該縣雙柏鄉衛生院到木坡鄉衛生院,14年扎根高海拔藏鄉衛生院,肖忠香每年服務的藏區群眾超過3000人次。
仁 心
愛心與溫暖——因為年齡原因未能入編離開衛生院;借錢30萬元開辦“益民康藥店”;藏鄉群眾跋山涉水,背著菜、拿著肉、提著蛋來藥店,一為買藥二為看望;不愿“老熟人”吃虧,連賣帶送,把藥店開成了“平價藥店”。
2017年6月,51歲的肖忠香再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因為年齡原因未能入編,肖忠香不得不離開木坡鄉衛生院。
“離開沒幾天,就有成都的私立醫院院長和藥店老板打來電話,愿意高薪聘我,但我都婉言謝絕了。”就像大學畢業時拒絕大城市的藥店、診所老板的邀請一樣,肖忠香沒有選擇離開藏鄉小金。其實,她不是不想事業有更大的發展,也不是不想到大城市去賺錢,甚至當時她的兩個兒子同時考上大學,急需用錢,“但家里老公和老人多年來患有慢性病、高血壓,需要有人陪護;藏區老鄉也都成了親人,也需要我”。
與丈夫商量后,肖忠香決定在縣城開個平價藥店,既能服務藏區老鄉,又能養家糊口。只是開藥店需要錢、還不是小數目。“沒辦法,只有找親戚、同事和朋友借,一共借了30萬元。除去房租、裝修以及店內設備的費用,最后就剩了不到10萬塊錢,準備用來進購藥品。”好在縣醫藥公司同意她先賣藥、后付款,藥店的藥品才終于齊全。
當年7月15日,肖忠香的藥店——位于小金縣城政府街的“益民康藥店”正式開張營業。“藥店占地46平方米,有300多種中藥、2000多種西藥和中成藥。”
讓肖忠香感動的是,“五妹兒開了藥店”的消息在她的“朋友圈”不脛而走。藏區的鄉親競相來藥店請她看病抓藥,肖忠香也繼續擔當“萬能執業藥師”的角色。
“李萬其實是我在木坡鄉衛生院工作時的老病號、老熟人。我的藥店開業以來,他就一直在藥店拿藥。”對肖忠香來說,李萬是眾多“老朋友”中的一個。拿肉、背菜、提蛋……肖忠香的老朋友們找她買藥的同時,總會給她帶些家里的“特產”。這讓肖忠香感動不已:“如果說今天我還有什么遺憾的話,那老鄉這種視同親人的樸實情感足以讓我感到寬慰和心安。我一直認為,這是他們給予我的最大獎勵和鼓勵。”不過肖忠香怎能讓原本不算富裕的老熟人、老朋友們吃虧呢?肖忠香和丈夫商量后決定:對所有藥品低價銷售;對帶著禮物或像李萬一樣的貧困患者保本售藥或免費送藥。
藥價可以低、服務不能低。對前來購藥的患者,肖忠香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如,很多患者一旦腹瀉就買蒙脫石散,“這其實是不科學的,胃炎、腸炎、消化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而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用藥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得細問后再拿藥。”
時間久了,老鄉們對肖忠香也就有了依賴性。前來買藥的患者會習慣性地記下她的電話號碼,肖忠香也會經常性地接到他們的咨詢電話,而她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什么病要吃什么藥、在飲食生活上要注意哪些問題。“大家依賴我、信任我、把我當親人,也有小金地理條件差、缺醫少藥的原因。”據肖忠香介紹,小金縣城只有7家藥店。最近的鄉鎮距離縣城有7公里,最遠的有120多公里,交通條件允許的鄉鎮,群眾才能乘坐班車進城購藥,并且班車也只有早上和中午各一趟。如遇山體塌方、泥石流、路面結冰、道路積雪等狀況,很多患者要走幾個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的路到縣城來買藥,“雖然一些鄉鎮也有藥店,但店面太小、藥品不全,很多藥品必須到縣城藥店才能買到。如果遇到極端天氣,小金出州的三條線路被阻塞,縣城就會成為‘孤島’,藥店進購藥品都會出現問題,一些藥品就會斷供。”
“尤其疫情防控期間,藥品斷供的情況最嚴重。”地理條件制約與抗疫物質普遍短缺的雙重疊加,讓肖忠香的藥店很難進購到急需的抗疫物質。店里原本不多的口罩、酒精和抗疫藥品很快保本售完。從2020年大年初一開始,她每天天沒亮就安排丈夫到縣醫藥公司守候買藥,但丈夫經常空手回家。
“原本給家人留存的300多個備用口罩也全部送給了最需要的人。最后,家里每人只留了一個。”當發現一些急重病人或孕婦需要口罩出縣城到成都等地去治病時,一些群眾戴著用塑料口袋或布料自制的口罩到藥店買藥時,肖忠香都會把留存的口罩、酒精等抗疫物資免費送給他們。當75%的消毒酒精斷貨以后,她一邊教大家把95%的醫用酒精稀釋成75%的消毒酒精的方法,一邊教大家用消洗靈、84消毒液、含氯消毒片和無磷含氯消毒粉進行消毒。
3年來,這個位于藏鄉高寒山區的“益民康藥店”極大地緩解了小金群眾“購藥難”的問題,守護著藏鄉小金萬千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今,扎根藏區30年的肖忠香仍然堅持選擇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堅持選擇在執業藥師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她“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堅守和心系藏鄉百姓的匠心仁藝,傳遍了廣袤的高寒藏區,溫暖了藏鄉小金的一方群眾……
(責任編輯:郭厚杰)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