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工藝
一、展示目的、內容及科學原理
1、展示目的
展項通過互動活動,展示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和技術,讓觀眾了解白酒釀造的流程。
2、展示內容
展項由4組白酒工藝的微縮動態模型、4套操作裝置、多媒體裝置、展臺構成。
展臺上設有粉碎、踩曲、加曲加水堆積、出缸蒸酒4組白酒釀造工藝微縮動態模型,每組模型的參與位置對應設有一組操作裝置。參與者利用操作裝置,可分別啟動白酒釀造工藝微縮模型運動,模擬演示白酒釀造的步驟和工藝內容,多媒體視頻可配合介紹工藝技術的相關知識,讓參與者了解白酒釀造技術及應用。
參與位置1——粉碎:設置石磨、推磨人偶微縮模型和一個石磨形轉輪。參與者轉動轉輪,人偶推動石磨旋轉。參與者觀看人偶推磨粉碎釀酒原材料的過程,配合多媒體視頻,了解粉碎的工藝技術及作用。
參與位置2——踩曲:設置木盒子、酒曲模型、兩個人偶微縮模型和兩個繪有腳印圖案的按壓裝置。參與者交替按壓“腳印”裝置,人偶運動,在木盒子上踩曲。參與者觀看人偶踩曲的情景,配合多媒體視頻,了解踩曲制曲的重要性,學習酒曲里霉菌、微生物發酵的科學知識。
參與位置3——加曲加水堆積:設置木鍬、制酒原料、兩個人偶微縮模型和一個可操作的鏟子。當參與者操作鏟子,人偶運動。一個人偶模擬往原料中加曲加水,一個人偶用木鍬翻拌。參與者觀看人偶加曲加水后用木鍬進行翻拌的過程,配合多媒體視頻,了解加曲加水及翻拌后堆積發酵的工藝流程和作用。
參與位置4——出缸蒸酒:設置甑桶微縮模型、燈光裝置及酒桶和酒杯操作裝置。當參與者移動酒杯至酒桶位置模擬接酒時,爐灶及蒸餾管上的燈光點亮,模擬甑桶蒸餾的過程,配合多媒體視頻,參與者可學習通過蒸餾分解酒精與水的工藝流程和科學原理。
3、科學原理
傳統白酒釀造技術的工藝流程包括:粉碎、配料、潤料和拌料、踩曲、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積、入池發酵、出池蒸酒多個工序。
粉碎:古時候使用石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現代使用電磨磨成過標準篩的原料。
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夏季一般為25%的輔料,冬季為30%的輔料。
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渣,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使糧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糊化。
踩曲: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直到酒曲踩好。
蒸煮糊化:將面渣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渣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鍬和簸箕將面渣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后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內無生心,由有經驗的釀酒師用手捻來感覺蒸煮程度。
冷散:將蒸好的面渣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到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均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溫度達到夏季20—22℃為宜,冬天16—18℃為宜。
加曲、加水堆積:將冷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為常溫,用木鍬翻拌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后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于1—2小時。
入缸發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放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酵,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缸的間距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間,水分含量在55—57%之間,酸度在0.8—1.1mol/g之間,糖份在0.5—0.6°Be′之間,發酵周期一般為21天。
出缸蒸酒:發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準、細、勻、薄、平”的原則進行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進行操作,流酒時蒸汽應按照“中酒流酒,大氣追尾”的原則進行操作,接酒時應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憑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接酒一般接到0°。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成熟。
白酒的香型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等,每種香型具有不同的工藝特點。
二、展示及觀眾操作體驗說明
參與位置1——粉碎:
1、參與者轉動石磨轉輪,啟動人偶模型運動。
2、觀看人偶推動石磨模型旋轉,粉碎釀酒原材料的情景。
3、觀看多媒體視頻,了解釀酒原材料粉碎的工藝技術及作用。
參與位置2——踩曲:
1、參與者交替按壓“腳印”裝置,啟動人偶模型運動。
2、觀看人偶在木盒子上踩曲的情景。
3、觀看多媒體視頻,了解踩曲制曲的重要性,學習酒曲里霉菌、微生物發酵的科學知識。
參與位置3——加曲加水堆積:
1、參與者操作鏟子,啟動人偶模型運動。
2、觀看人偶加曲加水后用木鍬進行翻拌的情景。
3、觀看多媒體視頻,了解加曲加水及翻拌后堆積發酵的工藝流程和作用。
參與位置4——出缸蒸酒:
1、參與者移動酒杯至酒桶位置模擬接酒。
2、爐灶及蒸餾管上的燈光點亮,模擬甑桶蒸餾的過程,配合多媒體視頻,參與者可學習通過蒸餾分解酒精與水的工藝流程和科學原理。
三、展項效果圖及三視圖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