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傳播
一、展示目的、內容及科學原理
1、展示目的
展項通過大型美食世界地圖,讓參與者了解各種食物的起源地,并結合互動活動,展示世界各地的食物從原產地傳入中國或從中國傳出至世界各地的貿易路線,使參與者了解食物傳播的時間、背景及意義,了解食物傳播的重要性以及貿易的路線。
2、展示內容
展項由顯示屏及多媒體系統、投影機、浮雕地圖、檢測裝置、食物模型、操作臺構成。
操作臺上設有16種食物模型,包括8種國外傳入中國食物(玉米、蕃薯、南瓜、葡萄、辣椒、西瓜、西紅柿、咖啡)和8種中國傳出到國外的食物(水稻、大豆、茶葉、冬瓜、獼猴桃、桃子、荔枝、橘子),其分別裝置于推拉桿上,均可向前推動至檢測位置,并啟動地圖上的投影演示。通過顯示屏,可播放相應食物傳播的過程。
地圖上設有對應的16種食物模型,利用投影演示食物傳入或傳出中國的貿易路線及過程。
互動時,參與者選擇一種想要了解的食物模型,推至檢測位置。經系統檢測后,地圖上投影動畫演示其從原產地至傳入地傳播的貿易路線。同時,顯示屏通過多媒體動畫配合解說該食物的原產地、傳出(或傳入)中國的時間、典型人物故事及該食物傳入(或傳出)中國后的演變知識。讓觀眾認識食物傳播的重要性,了解食物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進行貿易和傳播的路線。
3、科學原理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而我們之所以能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與世界各地食物的傳播密不可分。
從國外傳入中國的食物種類眾多,如玉米、馬鈴薯、花生、豌豆、番薯、大蒜、菠菜、苜蓿、葡萄、芝麻、辣椒、胡蘿卜、核桃、西瓜、西紅柿、西葫蘆等。辣椒原產于南美洲,于明代傳入中國。棕櫚油原產地為中非,于20世紀傳入中國。玉米原產于美洲,于明代傳入中國。番薯原產地為中美,于明代傳入中國。馬鈴薯、番茄原產地為南美,于明代傳入中國。而從中國傳出至世界各地的食物也眾多。比如水稻、大豆、茶等。水稻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傳至朝鮮、日本。大豆于3000年前傳入到日本。
食物傳播的路徑與世界各國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線密切相關,漢代的張騫通使西域之后,從西域引進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堅果。例如,黃瓜、大蒜、胡桃、核桃等,這些植物極大地豐富了漢代時期大眾的飲食品種。“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也稱為“海上香料之路”。而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它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成為中國茶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商道。
二、展示及觀眾操作體驗說明
1、參與者觀看地圖,了解各種食物的原產地位置。
2、參與者選擇一種想要了解的食物模型,并推至檢測位置。
3、經系統檢測后,地圖上投影動畫演示其從原產地至傳入地傳播的貿易路線。
4、同時,顯示屏通過多媒體動畫配合解說該食物的原產地、傳出(或傳入)中國的時間、典型人物故事及該食物傳入(或傳出)中國后的演變知識。讓觀眾認識食物傳播的重要性,了解食物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進行貿易和傳播的路線。
三、展項效果圖及三視圖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