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使用不能再稀里糊涂了
□心力(媒體人)
連日來,起底神經節苷脂類藥物的新聞持續刷屏。這是一類被專家和輿論“聲討”多年,幾乎在全球范圍內撤市,但我國臨床依然在大量使用的藥品。
神經節苷脂是一類糖脂,用作藥物的神經節苷脂主要來源于豬腦或牛腦的提取物。這種藥物在我國被批準用于血管性或外傷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帕金森病等適應證,其作用機理是促進神經重構,但治療效果一直沒有嚴謹的、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使用神經節苷脂可能導致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擔憂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重視。1989年、1993年,德國和意大利先后撤市神經節苷脂類藥物,而美國則一直沒有批準此類藥上市。
經筆者查詢,目前我國涉及神經節苷脂的有效藥品批文共有27個,分屬10家生產企業,產品包括注射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腦苷肌肽注射液、復方曲肽注射液。這些在國際主流藥品市場難得一見的藥品,在我國個個都是大品種,年銷售額動輒幾十億元。
事實上,這些“神奇”的藥品已經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關注。2016年11月,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要求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劑修訂說明書;2019年11月,國家藥監局要求腦苷肌肽注射液修訂說明書,要求生產企業在說明書中,增加神經節苷脂相關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警示內容。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排在前兩位的正是“神經節苷脂”和“腦苷肌肽”。
上述措施對限制這些藥物濫用的作用幾何還不得而知,現實中究竟有多少因使用神經節苷脂導致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患者也不得而知。人們想知道的是,為何其他國家紛紛撤市后,此類藥品還能在我國上市?國內對此類藥品的質疑由來已久,在早有專家發出使用應“極其謹慎”的現實下,僅在說明書中增加警示內容,抑或將其納入重點監控目錄,是不是有點隔靴搔癢?是否應該暫停相關藥品的上市和使用,要求企業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應該組織第三方開展公平公正的臨床評價,盡快給公眾一個明確結論?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