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針療法”備受爭議 監管不應缺位
10月11~31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系統對官方主流媒體、全國性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監測發現,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封針療法”相關話題受到輿論關注,輿情熱度較高。
事件概述
10月11日,企鵝號“每日人物社”發表《起底“腦癱神話”:花費上萬毫無療效,封針或成醫療騙局》指出,有腦癱患兒家長質疑“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俗稱“封針療法”)。10月21日,有媒體發文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三附院)使用“封針療法”治療兒童腦癱、肌張力高等提出質疑。隨后,多名醫學專家表示,“封針療法”毫無科學依據。10月25日,鄭大三附院工作人員表示,兒童康復科所有醫生停診。
輿情走勢和關鍵節點
10月11~31日,輿情呈山峰式發展,網民關注度遠高于媒體關注度。
第一階段:自媒體質疑“封針療法”治療腦癱,輿情爆發
10月11日,企鵝號“每日人物社”發表《起底“腦癱神話”:花費上萬毫無療效,封針或成醫療騙局》指出,有腦癱患兒家長微博爆料稱,鄭大三附院獨有的腦癱治療手段“封針療法”,在頭皮上扎針的劇烈疼痛令孩子無法忍受。同時,也有家長揭露注射所用藥劑,安全隱患極大。該文未引起較大關注。
10月21日,“丁香醫生”旗下微信公眾號“偶然治愈”發表《嬰兒“封針”調查:一家三甲醫院的腦癱治愈神話》(目前已刪除),文章再次通過多個案例詳細說明患兒治療過程的痛苦,揭露“封針療法”的種種“疑云”。“封針療法”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廣東省佛山市等地,由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創始人、名譽主任萬國蘭于1992年首創,是一項至今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的小兒創傷療法,而“封針療法”使用的多個神經營養類藥物,正是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第一批“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中的藥物。此類被稱為“輔助用藥”的神經營養類藥物,因缺乏循證醫學證據,在業內廣受詬病。同時,這些藥品價格昂貴,給患者家庭帶來很大負擔。該文迅速引發各界對“封針療法”的關注。
隨后,澎湃新聞發表《往穴位里打藥就能治腦癱?河南省衛健委:已存在多年,正調查》指出,10月21日下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封針療法”在當地早已存在。該單位目前已注意到相關自媒體文章中的質疑,要求涉事醫院開展調查。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發表《專家談“封針療法”:腦癱不可治愈,診斷需慎重,療法是噱頭》稱,專家表示,判斷某種療法是否能“治愈”腦癱患兒,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點:診斷是否嚴格按照臨床標準進行;療效到底如何評價,是否有可靠的量化指標等。同時,創新療法在進入臨床之前,需要經過幾道關卡。通常需要申報課題,由當地學術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審批后才能立項,來驗證新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該文被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大量轉發。
另外,“封針療法”注射用藥物的療效被廣泛關注。如澎湃新聞發表《“封針”治療腦癱引爭議,專家:無科學依據,讓患者無端受苦》,援引專家觀點表示,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按照穴位進行注射是否會使藥物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并沒有確切的依據。
微博平臺,“鄭大三附院回應封針治腦癱”等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1億人次。在微博信息的帶動下,輿情熱度于10月23日達到最高峰。
第二階段:涉事醫院暫停“封針療法”,輿情逐漸走低
10月24日,新京報網發表《腦癱“封針”療法陷質疑漩渦部分患兒暫停接受治療》稱:10月23日,有家長主動給孩子停掉了“封針療法”。鄭大三附院宣傳科工作人員表示:“衛健委正在醫院調查‘封針療法’,調查結果出來將會公布。”
媒體關注點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爭論“封針療法”的療效,認為其過度醫療。如微信公眾號“丁香說”發表《用“封針”療法治療腦癱患兒,71.8%的醫生認為應堅決取締》稱:71.8%的醫生認為“封針療法”沒有足夠證據,且傷害孩子,應該堅決取締。
第二,分析“封針療法”能夠被接受的原因。如《科技日報》刊發《推廣“封針療法”要以可證實的療效為基礎》稱:正規醫院的“背書”,同樣是“封針療法”獲得部分患者信任的原因。而且,從輿論曝光的事實來看,鄭大三附院對“封針療法”的宣傳力度恐有過猛之嫌。
第三,關注醫療欺詐現象,對涉事醫院提出質疑,認為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如新京報網發表《“封針”治腦癱未循證就應用,醫院該擔何責?》稱:在不乏家長投訴的背景下,這么備受爭議的療法,仍能在一家公立三甲醫院存在多年,暴露出涉事醫院及當地有關部門在新技術審核上的重大缺失,醫療機構該擔起首要責任,對其依法實施監管。
第四,呼吁相關部門徹查此事,并提出建議。如新京報網發表《“封針療法”治腦癱,別拿那些患兒當小白鼠》稱:對“封針療法”的質疑已經擺在了臺面上,主管單位有必要及時介入,從公正和專業的視角,對“封針療法”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和評價,以回應輿論關切。
第五,將此次事件與“權健事件”相類比。如微信公眾號“鳶鳶姐的世界”發表《“封針療法”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權健?》稱:繼“權健事件”之后,這次“封針事件”再度將中醫爭議推向新的高潮,成為今年熱門的話題。
輿情點評
“封針事件”經過丁香系這類頗具影響力的醫藥行業自媒體報道后,迅速引爆輿論場。
目前來看,對于“封針療法”的療效、風險均未有定論。這項在循證證據、科學性、收費標準等方面存在爭議的療法為何堂而皇之地成了醫院宣傳的“神術”,并在三甲醫院“暢行”多年,成為輿論起底的焦點,而在輿情事件爆發后,當地衛健部門已責令醫院著手進行調查。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對于頻頻出現的對各種疑難病癥治愈“神話”的虛假宣傳,監管部門到了該重拳治理的時候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封針療法”中使用的神經營養類藥物也存在療效與安全性的爭議。其中涉及的神經節苷脂在不久前還被起底療效不明、恐引發嚴重疾病等問題。除了在使用環節要避免濫用外,對于這類藥物的審評、生產、經營等環節也需要相關部門多加關注。(朱南南)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