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術治胃癌不再“傷痕累累”
照常上班,照常和朋友聚會,市民白先生(化姓)幾乎忘了自己曾是個胃癌患者。直到近日醫生電話提醒該復查了,他才恍然記起。原來半年前,白先生查出早期胃癌,在太和醫院胃腸外科做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由于上腹部沒有刀口,4個穿刺孔痕跡已經模糊,加上完全恢復了正常生活,白先生早已把復查拋在腦后。記者從太和醫院胃腸外科了解到,醫院每年完成各類腹腔鏡下胃腸微創手術1000余例。
腹腔鏡手術讓患者上腹不留切口
60多歲的白先生家住火車站附近,年輕時在鄉鎮工作,飲食不規律,同時還有胃癌家族史。去年9月,他到太和醫院胃腸外科找狄茂軍主任求醫,胃鏡檢查確診為早期胃癌。狄茂軍馬上安排為白先生施行了完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術后5天,白先生出院,狄茂軍囑咐他每隔3—6個月到醫院復查。
一晃半年過去了,因為上腹部沒有刀口,4個穿刺孔痕跡已經模糊,白先生逐漸淡忘了自己是做過胃切除手術的病人,加上他完全恢復了正常生活,早把復查拋在腦后。
近期,狄茂軍教授團隊給白先生打電話隨訪,白先生才意識到該去醫院復查了。白先生說,自己上腹部沒有刀口,手術留下的幾個小口子瘢痕也不明顯,真懷疑自己曾經做過胃切除手術。
上個月,鄖陽區50多歲的黃先生,被發現是早期胃癌,住進太和醫院胃腸外科。狄茂軍教授團隊為他做了腹腔鏡下的胃癌根治手術。先在腹壁上打4個小孔,然后在腹腔鏡下,將胃切除三分之二,做胃腸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手術進行了3個多小時,術后只在黃先生的腹壁上留下2—3厘米的切口。術后第二天,他就可以進食。術后第四天,他就出院了。黃先生笑談,做個胃癌切除術,身上沒留下什么疤痕,好像自己沒得過這個病一樣。
腹腔鏡比傳統手術有優勢
狄茂軍教授團隊介紹,外科手術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醫療手段。外科手術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
傳統的胃癌切除術,要在患者的腹部正中切一個幾厘米到十幾厘米不等的大口子,切口的長短和癌癥的生長部位、癌灶的大小有關。但無論癌灶有多小,開腹手術都要求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但是腹腔鏡手術不一樣。一般來說,腹腔鏡手術只需要根據癌灶的位置,在肚子上打3個小孔,直徑在3厘米左右。這3個小孔分別插入3個細軟的管子,一個是帶有“攝像機”的探頭,一個是帶有“吸塵器”的負壓吸引管,還有一個可以根據手術需要變換成“電鋸”、“切刀”等。“攝像機”負責充當醫生的眼睛,走到哪里都可以把周圍的情況記錄下來,并且投放在一個專業的大屏幕上,醫生可以像看電視一樣清晰地看到胃部的情況。“吸塵器”負責把切除的癌癥組織、術中的流血等吸出,讓多余的廢物不留在患者體內。
這樣一看,腹腔鏡切除胃癌的優勢很明顯。因為可以借助鏡頭擴展手術視野,所以手術的切口得以大大縮小,這帶給患者諸多好處,比如減少了腹腔內臟器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感染機會。
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很常見
據了解,狄茂軍主任是湖北省結直腸肛門外科學會常委、湖北省普外學會胃腸外科學組委員、湖北省腹腔鏡外科學會委員、湖北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狄茂軍說,微創是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從2006年起,他們科室就開始致力于腹腔鏡手術的探索,科室每年要做腹腔下的胃癌、結直腸癌根治等各類微創手術1000多例。科室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區域胃結直腸腫瘤外科聯盟單位、湖北省臨床重點專科。至今狄茂軍教授團隊已做了近10000例腹腔鏡手術,精湛的腔鏡手術獲得國內同行的一致認可,達國內領先水平。
狄茂軍介紹,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現在腹腔鏡手術正經歷從2D到3D微創手術的歷史性演變。3D全高清腹腔鏡手術系統,是利用三維技術真實還原立體的手術視野,醫生通過佩戴3D眼鏡,通過具有3D效果的顯示器,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人體腹腔內的組織解剖結構。采用3D腹腔鏡技術后,不僅減少了手術過程中的誤損傷,還可以避免出血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加速患者術后的恢復。“在我們醫院,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已經逐漸成為治療胃癌的常規術式。”狄茂軍教授團隊介紹,因為隨著麻醉和微創技術的發展,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越來越小,術后康復也就不用長時間住院。腹腔鏡手術的開展不僅節約了大醫院的醫療資源,也有效減輕了患者的負擔。(記者 張貞林 特約記者 王慧)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