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藥企成長的土壤——湖州藥品制造業存在困難分析及建議
浙江省湖州市地處長三角中心區域,是上海、杭州、寧波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地理位置優越。湖州市是“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之一,藥品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湖州市藥品制造業競爭力不強,與周邊地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湖州市市場監管局通過對全市藥品生產企業的走訪調研,梳理了當地藥品制造業存在的困難、原因,并嘗試提出對策和建議。
企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
根據2018年底統計數據,湖州市共有藥品生產企業42家,取得制劑、原料藥批準文號247個,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34家,藥包材企業8家。34家持證企業中包括制劑生產企業10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5家、原輔料生產企業17家、醫用氧生產企業2家。全市共有2家上市公司,有4家在新三板掛牌,2018年全市正常在產的持證企業24家,產值達25.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全市產值過億的藥品生產企業僅10家,產值不足2000萬的小微藥企20家,占全市藥品生產企業數量一半。
今年以來,結合全市企業人才需求統計和小微企業走訪,湖州市市場監管局對全市藥品生產企業發放調查問卷,結合日常檢查對相關企業開展調研,發現全市藥品生產企業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人才缺口大。據前期統計,2018年藥品生產企業研發人才總缺口有28人,質量管理(包括QA、QC)、生產管理崗位人員的缺口數量分別為23人、10人,集中在藥學或中藥學相關專業。隨著湖州藥品生產企業的不斷引入擴展,藥品生產領域的人才缺口量呈上升趨勢。調研走訪中,絕大多數企業都表示很難招到合適的崗位人員。湖州市地處滬、杭、寧三城市的中間帶,與其相同崗位相同薪酬難以招到意向人員就業,更難以留住人才。
用地審批難。多數藥品生產企業采用租賃廠房的方式運營,用地成本相對提高,土地抵押貸款難,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同時,隨著企業的發展,以前租賃的廠房或原有廠房不能滿足需要,而相關部門在“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中對制造業特別是有污染的原輔料生產企業的設立、擴建嚴格把關,傳統制造業大多難以拿到審批用地。
管理水平低。湖州市制劑生產企業不多,集中在原輔料、藥包材生產企業,有核心技術、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自主研發產品更少,市場競爭力弱。不少企業雖在申辦時符合開辦條件,但在實際運行中相關負責人的質量風險管控意識不強,質量管理體系未能有效運行。
適應能力差。目前,針對輔料包材相關監管文件有《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管理辦法》《浙江省新開辦藥用空心膠囊生產企業開辦驗收標準(試行)》等,這些規章、文件發布時間較早,可操作性較弱。加之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原輔料、藥包材的關聯審評政策,但是后續配套的跟進措施不足,企業能否享受改革紅利尚待考量。
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針對湖州市藥品生產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發揮好服務平臺功能。充分發揮湖州市“小微企業之家”微信服務平臺的宣傳力度,借力“小微企業新三年成長計劃”,架構政府與企業之間信息溝通傳遞的橋梁。一方面,通過平臺收集企業遇到的實際困難,推動政府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另一方面,通過平臺發布、宣傳政府在吸引人才、融資方面的新政,緩解小微藥品生產企業的用人難、融資難。
加快推進園區建設。湖州市原輔料生產企業較多,發展需求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全面優化土地資源,相應設立生物醫藥產業園、原輔料化工產業聚集區、科技孵化器等適合本地區醫藥企業特色的園區,并在園區設立市場監管服務站,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做好企業登記、生產、注冊、認證等行政許可事項合并辦理的政策落地工作,提高審批服務效率,做好相關政策的解讀,激發創業創新活力。
強化對接科技服務。深入推進藥品制造業對接現代科技工作,加快藥品生產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業的合作交流,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與應用,引導藥品生產企業向技術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的方向轉型。
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加強藥品GMP檢查員培訓工作,以適應藥品專業化監管要求。同時,發揮市、縣區市場監管局業務科室作為藥品生產企業質量監管的職能優勢,借力藥學會、醫藥商會的作用,每年定期組織開展相關審評審批制度解讀、GMP知識更新等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推動全市藥品生產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作者:浙江省湖州市市場監管局 孫建新 朱春妹)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