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中醫藥煥發新光彩
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醫藥事業從篳路藍縷到全面振興的40年。從“一個文件”到“一部法律”,由乏人乏術到醫療、保健、科教、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回望40年的發展進程,以傳承為根基、以創新為動力、與現代科技相融合,中醫藥這塊瑰寶逐漸拂去歲月風塵,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魅力,開啟了與世界對話、為全人類健康服務的嶄新旅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高度重視,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如今,中醫藥花開全球、聲譽漸隆。
“一局、一法”為中醫藥事業發展賦權賦能
保駕護航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1959年全國中醫醫院1371所、中醫生36.1萬人,1977年減至129所、24萬人。1976年后恢復的高等中醫院校有17所、研究機構有15個,但規模都很小。乏人乏術問題十分突出,中國中醫藥事業百廢待興。
為了提升中醫藥的地位,賦予其更大的發展空間,經過多方努力,1986年12月,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1988年5月,更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這意味著中醫藥工作由過去的從屬地位時期轉入相對自立發展的新時期,是中醫管理的“歷史性轉折”。
2006年2月,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列為重點領域優先主題。這一年,科技部、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6部委聯合發布《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總體目標,提出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項基本任務。
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旨在2015年建立起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實現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協調發展。
2015年4月,工信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2部門聯合發布《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同年5月國辦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同年11月,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6年2月,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國務院制定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對新時期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進一步聚焦中醫藥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提高中醫藥的貢獻度。這是16部委規劃綱要的升級版,明確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專章對振興發展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進行系統部署。
2017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同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老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6月,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藥標準化項目和納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的“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正式啟動,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設立“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
中醫藥事業振興的腳步有序而堅定。
國粹要有國法保障。為了扶持中醫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同時加快了中醫藥的法治化進程。先有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再有《憲法》中明確規定發展我國傳統醫藥,為設立相對獨立的國家中醫管理機構提供法律依據,繼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的專門法規。2005年,我國開始啟動中醫藥法的制訂。2017年7月,醞釀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這是中醫藥根本法和基本法,它將現行有效的黨和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有關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這是中醫藥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給中醫行業和中醫從業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新的氣息。一年來,《中醫藥法》及5項配套法規在各地相繼落地。目前,全國共有28個省級立法機關將中醫發展條例列入當地立法計劃,10個省份列入2018年省人大立法計劃。依法振興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正在轉化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
有了地位的提升和明確、有了法制的規范與護航,有了頂層設計、有了旗幟引領,中醫藥事業結束了跌宕低潮,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時代。
中醫藥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中醫養生深入人心
如今,人們發現,家門口的中醫診所、中醫養生館越來越多,推拿、按摩、針灸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迅速,看中醫和獲得中醫藥服務越來越方便。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養生運動越來越流行。身邊多了看養生書、喝養生茶的朋友,孩子甚至有了中醫藥讀本,各種中醫藥健康休閑產業園、養老養生機構、中醫藥健康旅游如雨后春筍。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有效延緩了人們從亞健康邁向疾病的步伐。中醫藥健康觀念和特色養生方式正在加速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一名11歲的小女孩因用眼過度患上近視,視力直線下降,差點就要架上小眼鏡。父母為其選擇了中醫療法。經過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院近半年的治療,小女孩的視力得到恢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通過中醫治療青少年近視已經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良方。為了提高對兒童用眼健康的關注,發揮中醫醫療在“治未病”領域的優勢,包括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院在內的許多中醫院,如今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廣中醫外治方法,及時對患有弱視、斜視及假性近視的兒童青少年進行干預和治療。
同時,近年來在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病毒性和免疫性疾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的防治中,中醫藥也發揮出了特色優勢。在SARS、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治和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中醫藥更是屢立戰功。
可以說,中醫藥技術方法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都在現代醫療實踐中一次次地得到了有效驗證。
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大幅提升,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建立起以中醫醫院為主體的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醫院、床位數以及中醫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末,全國共有中醫醫院3695個,是1978年(447個)的8.3倍;2017年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2.7萬人,是1977年(24萬人)的2.2倍。2017年,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13.6萬張,總診療人次達10.2億人次。通過全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也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國有67%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了中醫館,總數超過3萬個。社會辦中醫,截至2017年9月中醫類診所已達4.58萬個。
中醫藥“簡便廉驗”的優勢也日漸凸顯。截至2017年9月,中醫類醫院診療量為4.38億人次,占全國醫院總診療量的17.5%;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為2037.7萬人次,占全國醫院總出院人數的15.0%。2015年,公立中醫類醫院比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低11.5%,住院人均費用降低24%。在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轉型中,中醫藥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大幅提升,還得益于《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和《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的發布實施。這兩部法規充分調動了中醫人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了民間中醫的生產力。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統計,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均已開展中醫診所備案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備案中醫診所3536個。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對此深有感觸:“針對有技無證的中醫從業者,實行無學歷要求、無筆試要求的考核辦法,改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專家現場集體評議的考核。打破了中醫類別醫師準入的制度藩籬,給很多常年從事中醫醫術實踐活動、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帶來更多機遇。”
“中醫醫師的執業行為合法化,不僅使群眾接受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更強,也使中醫醫師更能發揮自身能力為患者服務,使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就業面更廣。”中醫藥專家、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處處長高慶豐表示。
除了中醫醫生,中醫藥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強信息化建設、創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醫聯體建設等方面,也已經全面融入醫改大局,中醫藥正在呈現出欣欣向榮、破繭而飛的良好發展勢頭。
中醫藥科研成果豐碩 特色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中醫藥的振興與發展離不開人才發展和培養。人才是中醫藥繁榮學術,提升療效的強大支撐和基礎。
經過40年的發展,中醫藥教育已由單一中醫專業,增設了中藥、針灸、推拿、骨傷、文獻學等多種專業,院校、函授、在職、師承等多種模式教育并舉,基本形成院校-畢業后-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建立社區、農村基層中醫藥實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從中高職、本科、碩士到博士的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等多層次、多學科、多元化教育全覆蓋。
“提高中醫人才培養水平需要結合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兩方面的優勢。”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指出,中醫人才培養的重點是養成中醫思維。學生要學會用中醫思維解決問題。
“中醫藥大學現在每年培養的畢業生有將近幾萬人。這是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取長補短的效果。適應了當前對中醫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和醫療形勢的變化,提高了中醫人才培養的水平。”張伯禮介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上252所高等西醫藥院校或非醫藥院校設置的中醫藥專業,在校學生總數達79.57萬人,達到1977年的200倍。
40年,在校中醫學生200倍增長的后備力量,是中醫教育改革不斷探討新思路取得的進展,是中醫藥的火種得以賡續綿延的保障。
傳承不泥古,中醫藥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近年來,我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關鍵技術研發,特別是在中西醫協同實施重大疾病科研攻關中,不斷提高科技含量,結合臨床經驗,研發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中醫藥產品。
國家在中醫藥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長。2005年-2012年,“973計劃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總經費5.2億元;2016年全國中醫藥科研機構經常費收入由政府撥款部分達1.73億元。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專項經費達5.6億元。
截至2016年,有50項中醫藥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其中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中成藥二次開發等6項獲科技進步一等獎。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2011年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根深方能葉茂,葉茂才能參天。把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既需要年富力強的創新力量,也離不開名老中醫特別是國醫大師的率先垂范。2017年,我國評選表彰了30名國醫大師和100名全國名中醫。啟動了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推進第六批師承以及中醫、中藥、中醫護理等人才項目。
改良和厚植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土壤”,推動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引導中醫藥人才下沉到基層,建設出一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素質“醫師隊伍”,這是做好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根基所在。
從“藥鄉”到產業高地 中醫藥產業鏈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的“五種資源”優勢也在被激發和釋放出來。
2002年科技部等8部委聯合發布《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2010年)》后,全面開啟中藥產業現代化建設的道路。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中成藥有2088家GMP制藥企業,從傳統的丸、散、膏、丹等發展到現代的滴丸、片劑、膜劑、膠囊等100多種劑型,品種達1.4萬余個,有6萬個藥品批準文號。中藥工業總產值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總量的28.55%,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藥出口額達37.2億美元。
中藥材種植成為生態文明建設、農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中藥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全國各地已經打造出一批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譽的道地優質中藥材品種、生產基地、示范種植區。
甘肅隴西就是典型的“千年藥鄉”,目前隴西縣已普查到的中藥材種植品種多達310種。近年來,隴西縣搶抓國家和甘肅省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實施中醫藥產業“種植標準化、加工精深化、市場專業化、倉儲規模化、產品品牌化”工程,產業效益日益凸顯,已成為甘肅隴藥產業發展的橋頭堡和全國重要的中醫藥循環經濟示范基地。2017年,全縣中醫藥產業產值達到241.66億元,貢獻財政收入1.3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元、工業增加值15.7億元,分別占到全縣財政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業增加值的14.5%、22%和27.3%。
對此,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指出,中藥材種植已逐漸發展成為新型特色產業,在帶動農民致富增收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中藥材種植產業,“中醫藥+”業態也是層出不窮。為了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養結合中的作用,引導療養機構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療養服務。2017年3月,國家衛計委等13部門印發《“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大力推進老年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要求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務。這一年,首批15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名單公布,第一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開始建設……中醫藥健康養老、健康旅游、“互聯網+”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除了康養中心,許多地方開始試水“中醫藥文化養生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利用當地旅游特色,發掘當地中醫藥種植產業,將生態人文景觀、醫藥保健、文化產業園、中醫民俗客棧、中醫藥養生產品銷售等與中醫藥養生相融合,打造出諸如中醫藥文化特色小鎮、中醫旅游點、養生節等具有中醫元素的特色旅游項目,讓游客在深味文化的同時,多關注自身的健康,了解更多的中醫藥知識,讓養生保健慢慢融入到人們的休閑之中。
中醫藥走向世界步伐加快 “朋友圈”越來越大
如今,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體驗了中醫的療效開始相信中醫。52歲的約翰律師患糖尿病多年,出現腎衰、心衰和糖尿病足癥狀,小腿和腳水腫、潰瘍1年多,傷口無法愈合。醫生告訴他只能截肢。朋友推薦他到潤元堂國醫館試試。2周內,他接受了4次針灸治療加中藥內服。奇跡慢慢出現了,發生神經病變的腿腳漸漸恢復知覺,頑固的皮膚潰爛不久收口。
美國國家針灸和東方醫學資格認證委員會的一項全國性調查表明,美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過針灸治療,其中,超過20%的人除了針灸之外,還同時使用了中藥等方法。
4年前,北京中醫藥大學圣彼得堡中醫中心成立之初,當地居民并不認可中醫院。于是,圣彼得堡中醫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朝陽帶領四五名醫生到當地西醫院義診。經過中醫診治,一位60多歲的中風老人通過針灸治療恢復了自主行走。隨著這樣的病例越來越多,中醫院在當地漸漸站穩了腳跟。
在南非的同仁堂,30余名員工中,25人來自非洲國家,本地化率高達70%。同仁堂、天士力等60家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中醫醫院、中醫診所、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40年來,人們從對中醫治療的不了解,到逐漸認可中醫療效,再到里約奧運會流行的“中國印”,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確切療效被認識和驗證。通過口碑相傳,世界各地的人民更加愿意、更加放心地開始使用中醫。
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并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藥合作協議86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中醫藥服務與貿易的“朋友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更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2010年,“中醫針灸”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2011年,《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再到2017年,習近平主席向世衛組織贈送針灸銅人。中醫藥文化正在與中華文化同步振興,在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有力地塑造了國家形象,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人民的認同與信賴。
中醫藥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世界人民需要中醫藥的服務,中醫藥需要世界的廣闊舞臺。40年是一個總結,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兼收并蓄、融合創新、開放包容,中醫藥將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為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貢獻自身的價值。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