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洗禮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續寫新篇
2017年11月下旬,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取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 范認證的消息。自1988年原衛生部頒布《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品GMP)、第一次將藥品GMP正式納入國家法規開始,到2017年正好30年。這30年不僅是我國制藥技術快速發展的30年,還是我國藥品監管事業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我作為制藥人成長的30年。
和每個人的成長一樣,藥品GMP在我國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與之相應的是我們對它從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的認識過程。
1985年開始實施的《藥品管理法》明確規定:“藥品生產企業必須按照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據本法制定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組織生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規定對藥品生產企業是否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進行認證;對認證合格的,發給認證證書?!?988年,原衛生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具有法規意義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受制于當時全國醫藥生產的整體水平,這部規范僅被作為行業標桿推薦執行。其雖尚不成熟, 但為我們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努力提供了坐標。
1993年,原國家醫藥管理局發布《醫藥行業推行GMP八年規劃綱要》;1994年,中國藥品認證委員會成立,并于1995年受理了我國的第一個藥品GMP認證申請。在當時,提出認證申請的多是沿海較發達城市的大型藥企或合資企業。
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我所在的企業新建了軟膠囊制劑生產車間,這一工藝在當時處于國內領先。想把軟膠囊銷售到國外,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質量認證:對認證幾乎沒有要求的國家往往醫療水平較低,銷量有限;醫療水平較高的歐美國家,銷量好,但都有藥品GMP認證要求。經過評估,我們最終選擇了醫療水平較發達、藥品GMP認證采用英國標準的新興經濟體南非作為打開海外銷路的第一站。定好方向,說干就干,當時的我作為企業技術骨干,不但要自己學習,還要組織大家學習,理論知識、實操模擬,每樣都不能少;編寫文件、整理記錄,更是每天的日常。雖然辛苦,但那是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飛速提高的時期。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5月,企業一次性通過了南非衛生部的藥品GMP認證檢查,對此,同事們有的喜極而泣,有的興奮得晚上都睡不著覺。
與此同時,國內的藥品GMP事業也在大踏步前進:1998年,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新頒布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1998年修訂)》,此版規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我所在企業在軟膠囊制劑通過南非的認證后,企業又趁熱打鐵,于2000年通過全部劑型的國家藥品GMP認證檢查。
兩個標準系列檢查的通過,給企業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管理職責更加明確,管理流程不再扯皮;生產現場整潔有序,倉儲物流調配合理……最重要的是,員工的責任意識大大提高,從過去“差不多就可以了”“質量把控是領導們的事”轉變為對質量安全守土有責的觀念和習慣。此后,我們又經歷了多次藥品GMP認證檢查,雖然依舊忙碌、忐忑,但體會到的更多是自信,這源于企業在進行第一次藥品GMP認證時打下的堅實基礎。
經過一輪又一輪藥品GMP實踐的洗禮,時間已到了2011年初,這一年,《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于3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業內熟知的新版藥品GMP。相較于1998年版,新版藥品GMP的內容大幅增加。同一年,我所在企業的粉針劑通過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檢查,企業也由此成為山西省內第一家通過新版藥品GMP認證檢查的粉針劑企業。自此,我們的生產質量管理水平又上了新臺階,從過去的事件管理過渡到了質量系統管理,這是質的提高。
對比各版藥品GMP可以發現,過程把控和管理的理念一直被強化。如果說1988年版、1998年修訂版藥品GMP是治標,那么2010年修訂版藥品GMP就是治本,通過數據管理,讓過程把控能夠更好地實現。
對藥品GMP來說,這30年,是從無到有的30年:我們從學習歐美先進管理經驗,到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藥品GMP之路,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這30年,是理念與觀念不斷更新的30年:從藥品GMP形成之前的“質量是檢驗出來的”,到藥品GMP形成后日漸深化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再到新版藥品GMP提出并引用“質量風險管理”“質量體系管理”等概念,“質量源于設計”的理念已漸漸深入人心。這30年,還是監管與生產彼此呼應、共同進步的30年:從最初的重硬件、輕軟件,重檢查、輕日常,到現在的“管理每天都一樣,檢不檢查一個樣”,我國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及制藥企業的質量管理意識和能力,已顯現出質的飛躍。
只有了解,才會珍惜,才能更好地鞭策自己前行。這30年藥品GMP積蓄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必定會成為我國醫藥產業日后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亦有理由期待,實現幾代制藥人的強國夢,已不再遙遠。
作者單位:山西仟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欄目:親歷藥品GMP實施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