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來源化妝品不良反應發生率占比最大 上海發布2017年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
近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2017年上海市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情況。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市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共1202例,比2016年增長11%,且均為一般不良反應報告。報告發生不良反應的化妝品中,來源于網購的最多。
據了解,報告共涉及1425種化妝品(注:一份病例報告可能涉及多個產品),其中非特殊用途化妝品1286種,占90.25%,特殊用途化妝品139種,占9.75%。非特殊用途化妝品中以護膚類為主;特殊用途化妝品以防曬類和染發類為主。報告中涉及具有產品來源信息共有998種,占比70.04%,其中網購產品543種,占比38.11%,其次是專柜購買產品385種,占比27.02%。
關于報告中的男女比例,報告顯示,女性有1134例,男性有68例,分別占報告總數的94.34%和5.66%。年齡分布在1歲~90歲之間(平均年齡35.34±13.11歲),其中主要分布在20~50歲年齡段,占比達73.55%。在不良反應初步診斷中,化妝品接觸性皮炎占比最高,共1146例,占例數的95.34%;其他各類病種例數較少。
此外,在1202例病例中,86例患者進行了原物斑貼試驗,占總例數的7.15%,其中26例陽性,占比30.23%;83例患者進行了化妝品系列標準試劑盒斑貼試驗,64例患者對其中42種抗原呈陽性反應,主要陽性抗原成分包括甲基異噻唑啉酮、卡松、硫柳汞等。
結合輔助檢查和病史調查,關聯性評價結果顯示,不良反應與化妝品肯定有關的為37例,很可能有關的為833例,可能有關的為234例,可能無關的為32例,無法評價的為66例。
據悉,報告中的不良反應96.92%來自監測哨點,其中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報告533例,占醫療機構報告數的45.75%;生產企業上報34例、區級監測機構上報3例,分別占總報告數的2.83%和0.25%,與2016年相比生產企業報告占比顯著增長,說明化妝品生產企業主動監測報告不良反應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
上海市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醫療機構)數量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20家。以市、區兩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和衛生計生部門為監測管理主體,市、區兩級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為監測技術管理部門,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為臨床專業技術支撐,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協會和消費者等共同參與的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監測體系和監測網絡日趨完善,監測成效進一步體現。
“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是化妝品上市后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化妝品全生命周期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消費者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將進一步加強不良反應監測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化妝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切實保護消費者化妝品使用安全。”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齊桂榕)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